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欧洲电池卷土重来:中国电池能杀死欧洲汽车吗

钜大LARGE  |  点击量:542次  |  2019年06月17日  

2018年下半年,中国电池制造商在德国建立电池工厂,由于动力电池是电动车的核心,欧洲一片惊呼。有分析师指出,由于技术上的差距,电池行业充分竞争,德国车企自建电池生产力不划算,也就是说德国车将没有机会制造电动车的核心部件。与之相对应,国内车界一片振奋,似乎中国新能源车的弯道超车近在眼前。但是在今年5月13日,中国锂电界朋友圈被一则消息刷屏:德国大众决定在欧洲投资10亿欧元与一家电池生产商合作建立动力电池工厂,该计划已获得大众监事会和管理委员会批准。


大众自建电池厂的庞大计划与欧洲车企的反击势不可免,不过,欧洲动力电池发展史的记录并不优秀。


2008-2012年之间,受美国能源部(DOE)和欧盟(EU)政策影响,欧洲曾掀起一股锂电材料和电芯制造投资热潮:英国JohnsonMatthey通过并购A123材料厂和加拿大Phostech之后成立电池技术部,BOSCH和SamsungSDI、Saft和JohnsonControl、Daimler-Benz和Evonik纷纷合资成立电芯厂……但这轮投资风暴最终基本以失败告终,标志性的事件即2013年年初美国A123破产,被中国万象集团收购。欧洲和北美未能建立起完整的锂电产业链,也缺乏规模化的锂电企业,全球锂离子电池产业逐步形成中日韩三足鼎立的战略格局。


那么,这一次欧洲电池卷土重来,它们的救赎之路能走通吗?


欧洲的焦虑

过针刺 低温防爆18650 2200mah
符合Exic IIB T4 Gc防爆标准

充电温度:0~45℃
-放电温度:-40~+55℃
-40℃最大放电倍率:1C
-40℃ 0.5放电容量保持率≥70%

欧洲动力电池的这一波攻势是严肃认真的,可以说会押上全部身家。


首先,电动车的利润构成,逼迫欧洲必须自建电池生产力,欧美发达国家一直占据全球汽车产业链的顶端,而获得高额利润,对于产业布局向来以利润高下来做取舍。之前他们认为电池产业是一个低附加值、低利润率的行业,因此不太重视锂电池产业。欧美车企在电动汽车技术路线上的最初选择是燃料电池,而非锂离子电池。所以前些年发展动力电池并未尽全力,往往浅尝辄止。


但时至今日,无论是欧盟各国政府,还是各大车企,突然发现了一个不能接受的现实:占据电动汽车成本近40%的动力电池,超过九成以上的市场份额都被中日韩三国企业紧紧扼住。全球最大动力电池供应商,其2018年年报公开的毛利率接近40%,而与之配套的整车巨头们的利润却不到8%。


从来都是整车控制产业链,获取利润大头,现在局面反过来了,利润的大头被零部件供应商拿走了,这是车企绝对不能接受的。


其次,欧洲发展新能源车的油门,准确说应该是电门,踩到底了。由于之前欧洲车企迷恋传统汽车高额利润的好日子,对发展新能源车抱有抵触。但在2015年,大众深陷“排放门”事件,其引以为傲的“清洁柴油发动机”名声扫地,汽车帝国面临巨大危机:高层人事变动、市值蒸发、巨额罚款、百万计的待召回车辆……

无人船智能锂电池
IP67防水,充放电分口 安全可靠

标称电压:28.8V
标称容量:34.3Ah
电池尺寸:(92.75±0.5)* (211±0.3)* (281±0.3)mm
应用领域:勘探测绘、无人设备

随后,痛定思痛的大众将电动汽车视为未来战略的核心部分,并于2017年发布了当时全球汽车行业内最全面的电动化战略Roadmap,宣称最晚到2030年,大众汽车集团的整个车型阵容将实现电动化。


排放门事件影响到的不仅是大众汽车,而是整个欧洲汽车产业。2015年12月12日,联合国通过《巴黎气候协定》,意图通过约束碳排放控制全球气温升幅。为兑现碳排放约束目标,欧盟对汽车排放采取了非常严苛的标准,欧盟委员会要求汽车制造商将2030年二氧化碳的平均排放量在2021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30%。在电力结构变化、电力技术进步和热电联产规模扩大的情况下,2020年纯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为23.5tCO2e/辆,与传统汽油车相比,纯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减排力度达18%,减排效果不容忽视。饱受燃油车排放门折磨的欧洲汽车工业已经意识到,全面电动化是汽车企业通往未来的唯一出路。


第三,参考三星手机电池爆炸,对三星品牌的打击之深,至今仍是痛点。动力电池安全与否对车企品牌的影响更加巨大,如果电池出问题,受伤最深的一定是整车制造商的品牌,况且,汽车的安全等级是一般消费类电子产品无法比拟的。


电池是车的动力来源,就像发动机之于汽车,在成本和品质的双重作用下,传统汽车从来没有出现过通用发动机,大型车企都是自己掌控发动机的生产。与之同理,电动车的电池也不会出现通用型号,每家车企将根据自己车的特点,对电池的充电速度、倍率、容量、安全等级、寿命均有自己的考量。因此,纵然欧洲企业前十年的锂电投资失败,但现在则到了必须下决心的时候了,要走电动化道路,就必须自建电池厂,掌握电池技术。


当然,通过前面发展锂电池的失败教训,欧洲人认识到锂电池生产门槛虽然不高,但要做好也绝非一朝一夕。客观来说,欧洲车企缺乏锂电池技术功底,以及生产制造经验累积,如果车企独自建设电芯工厂,将很难达到新能源汽车日益增长的成本控制要求。欧洲车企要实现对电池产业的掌控,就必须有策略的发展动力电池。


欧洲的打法


2019年年初,大众公司年会上宣称,对电池的需求量将增加至每年300亿瓦时以上,而目前的电池产量并不能满足未来市场的需求。大众计划分阶段实施的动力电池自产计划:第一阶段,与实力强劲的电池供应商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第二阶段,建立强大的技术团队深入研究锂电池的开发与生产;第三阶段,与合作伙伴合资建立超大型动力电池工厂;第四阶段,则是建立固态电池生产工厂。


目前看来,大众集团的电动化发展战略由第一阶段跨越到了第三阶段,直接与合作伙伴共同建立动力电池工厂,由此可见,欧洲对于电动化发展的决心和速度已不容小觑。


作为欧洲动力电池“国家队”之一,Northvolt正在瑞典建设一个欧洲版的Gigafactory(超级工厂),预计到2023年将拥有32GWh的容量。此外,Northvolt将在5-6年内建造第二座工厂。Northvolt的合作方堪称豪华阵容,涉及企业包括巴斯夫、西门子、ABB、大众、雪铁龙、标致、宝马等一众欧洲巨头,而法国车企PSA和道达尔集团旗下的Saft最近也在发起成立一个联盟,该联盟计划“在法国和德国进行大规模和可持续的电池生产”,初步选址拟定在德国凯泽斯劳滕的欧宝组装工厂,该项目将吸引50亿至60亿欧元的初始投资,欧盟委员会正在为该财团授予最多12亿欧元的资金。同时,包括意大利、比利时、波兰、奥地利和芬兰等其他成员国已经表示有兴趣加入这个项目。


欧洲人发展动力电池的决心是全方位的,基于“改变世界,绿色出行”的出发点,欧洲汽车电动化的发展循序渐进。2019年3月15日,宝马和戴姆勒在继共享出行、自动驾驶领域展开一系列的合作之后,计划进行更为紧密的绑定——共同开发电动汽车平台。而此次合作如果达成,双方可节省158.2亿美元的研发成本(约合人民币1062亿元),通过这一天文数字的盈余,这对百年冤家正变成关系最铁的哥们。


结盟或共享平台是明智的决定,首先,如果越来越多的车企共享一个平台,将会形成巨大的规模效应,进一步降低零部件成本,提高研发效率,形成正向循环。其次,它将缩短各家车企平台的开发周期,在提升电动汽车性能的同时,缩短新车上市的时间。时间是最核心的战略资源,面对百年难遇的市场机遇,车企需要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市场,抢占市场份额;


当欧洲车企下定了全面拥抱电动化的决心后,爆发力是惊人的,虽然欧洲的政府扶持基金很少,但欧洲车企在传统汽车上具有深厚积累,他们的品牌号召力和先进的整车制造能力,可以在未来继续操控整车供应链。所以,业界看来,不远的将来,欧洲车企还是电动车的主力玩家,他们的强大优势,不会因为一时失误而丢失。


中国的反思


回顾过往,凡中国大规模工业化产业唯有保持清醒,认清形势,才不至于犯错;相对于欧洲,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道路独特。


中国对新能源汽车寄予厚望,意图实现汽车产业乃至整个制造业弯道超车的战略目的,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由国家财政补贴“输血”,取得了不小成绩。200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仅为2435辆,而2018年已达125万辆。但在此进程中,中国不仅经历了A00车井喷增长、磷酸铁锂电池独占鳌头等特色发展阶段,还频发“骗补”、“起火”等令人心痛的事件。


这对中国企业的心态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中国汽车制造商选择电动化战略从不纠结,唯一焦虑的是,不要在电动化赛道上因为跑得过快而被甩出跑道。补贴使不少企业丧失危机感,不去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未能生产出不依靠补贴也能吸引消费者的车型。虽然在初始阶段,国内企业在规模上大获全胜,但在质量和品牌仍缺乏与海外车企较量的实力,截至目前,国内电动车基本主打低端市场,没有能与特斯拉相匹敌的新能源车企。


面对愈加残酷的竞争局面,汽车产业正在逐渐告别单打独斗和各自为战,市场竞争已从单纯的企业竞争,上升到国家和地区间多层次的博弈,而且这种博弈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持续。面对迷雾重重的后电动汽车市场,我们不应忘记前车之鉴:既不能夜郎自大,如欧洲车企早期对锂电产业发展的不屑;亦不能急功近利,如试图以量取胜,弯道超车。未来还很远,只有立足长远,循序渐进,才能经得起市场和历史的考验。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