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1879次 | 2019年07月10日
2020年国内高镍三元材料需求量将达7万吨
近日,华友钴业发布公告称,公司拟32亿元购买巴莫科技100%股权,拟8.62亿元购买华友衢州15.68%股权。华友钴业称此次收购“将公司业务从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原材料(四氧化三钴、三元前驱体等)扩展到正极材料领域,进一步完善了公司新能源产业布局。”
根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华友钴业在前驱体出货量方面,全国排名第五位,而巴莫科技则在三元材料市场排名第八位,此次并购完成后,华友钴业将在锂电正极材料市场形成矿产资源、前驱体、正极材料的产业链布局,市场地位进一步增强。
我国大批量应用的正极材料主要包括三元材料(NCM、NCA)、磷酸铁锂(LFP)、钴酸锂(LCO)以及锰酸锂(LMO)。四大材料因各自的特性,而应用于不同市场。
GGII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正极材料总销量27.52万吨,同比增长30%;其中,NCM材料销量达13.68万吨,同比增长57.1%,是增速最快的正极材料市场;LFP材料销量5.8万吨,同比下滑1.2%;LCO材料销量5.4万吨,同比增长19.7%;LMO材料销量2.6万吨,同比增长14.5%。厦门钨业、湖南杉杉、长远锂科、容百科技等产销量在市场处于领先位置。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补贴向更高能量密度、更高续航里程的产品倾斜,三元正极材料(NCM、NCA)逐渐在正极材料市场应用中脱颖而出,成为市场需求的主流。
GGII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三元正极材料销量13.68万吨。其中,高镍NCM811及NCA销量合计1.05万吨; NCM622材料销量2.45万吨;NCM523材料产品销量9.07万吨;NCM111销量1.03万吨,其他产品800吨。具体到企业,长远锂科、容百科技、当升科技、贵州振华等在三元材料市场销量位居全国前列。
三元材料高镍化趋势正进一步加快,而具有低成本、高能量密度等优势的高镍(NCM811和NCA)三元材料已成为企业布局的重点。目前国内已有部分企业能够实现批量化生产NCM811及NCA材料,代表性企业包括容百科技、天津巴莫、当升科技、湖南杉杉、厦门钨业等。
其中,容百科技是国内较早实现高镍材料量产的企业。容百科技在2017年已批量对外销售NCM811材料,用于18650圆柱数码电池产品,在国内处于前列。
2018年,容百科技高镍NCM811产品销量已经达到5926吨,高镍市场份额占比已超过50%,领先于行业主要竞争对手。从容百科技客户结构来看,国内主流的动力电池企业均已采购容百科技NCM811产品,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比克、力神等。
其他企业,如当升科技高镍NCM811产品2018年开始批量生产,现有产能约4000吨,目前正在扩建产能,预计全部建成后总产能为4.2万吨。
湖南杉杉宁乡基地高镍NCM811产线2017年底投产,月度产能在100吨,湖南杉杉宁夏石嘴山基地7200吨三元622/811材料也在2018年投产。
巴莫科技年产5000吨高镍材料的产线在2017年投产,目前已向客户批量供货高镍NCA产品。厦门钨业高镍产品2018年三季度实现投产。
海外高镍三元材料(NCM811和NCA)企业中,目前具备成熟制备技术和批量生产能力的企业主要是日本住友、户田工业、ECOPRO等几家日韩企业。
GGII调研了解到,松下采用NCA+硅碳负极体系的产品已在特斯拉产品中大批量使用,其NCA正极材料来源为日本住友;LG化学动力电池主要采用NCM材料,2018年已实现NCM811小批量生产,但在2018年宣布推迟NCM811的大规模量产,预计量产时间到2019年下半年以后,LG化学动力电池使用的NCM811正极材料来自于ECOPRO。
其他两家韩国电池企业三星SDI和SKI也推迟NCM811正极材料使用进度,三星SDI明确表示NCM811材料应用要到2020年以后。
目前来看,国内企业在NCM811电池材料使用方面,已走在全球前列。国内电池厂比克、力神、宁德时代等企业均已实现高镍811电池量产,作为国内最早量产NCM811电池的企业比克,其NCM811电池已应用于零跑、小鹏、云度、江淮、上汽大通等企业车型。宁德时代的高镍NCM811产品也在广汽、宝马、蔚来等车型上开始应用。
另外,国内其他动力电池企业,例如比亚迪、国轩高科、孚能科技等也在加快高镍NCM811产品的开发与量产,比亚迪规划2020年产能超过50GWh,国轩高科、孚能科技规划产能超过30GWh,这将会释放出巨大的高镍NCM811正极材料产品的需求。
2018年,高镍三元材料(NCM811和NCA)销量达到10500吨,较上年大幅增长509.76%,在三元材料中的应用占比从2017年的1.98%迅速提升至2018年的7.68%。
GGII预计2020年高镍NCM811+NCA三元材料市场的应用占比有望达到26.29%,对应的需求量7万吨,到2025年应用占比有望超过60%,对应的需求量则接近40万吨。
上一篇:第4批推荐目录配套动力电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