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777次 | 2019年08月09日
动力电池最赚钱的环节受退坡影响已亏损
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大幅退坡、行业竞争加剧带来的是整个产业链都面临着盈利的压力。尤其是伴随着产业深度洗牌,低端企业和产能陆续出局,动力电池上游环节利润也面临着增速下降或放缓的趋势。
从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链各环节盈利能力来看,毛利率较高的上游原料、正极材料等环节日子也不如前几年风光了。受钴价持续走低影响,寒锐钴业、道氏技术、厦门钨业等公司2019年上半年锂电业务净利润出现不同程度亏损;光华科技、赣锋锂业等企业净利润也呈现不同程度下降。
目前国内多家与锂电产业相关的公司已公布了2019年上半年财报。从财报可以看出,“赚钱难”几乎成了整个产业的共性难题。小编近期将梳理出上游原料、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及隔膜、锂电设备、动力电池等产业链各环节主要上市公司盈利情况,借以探究当前行业整体发展态势。
钴价下跌令不少企业叫苦不迭
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与能量密度挂钩,以及消费者对于续航里程的切实需求,带动了高镍电池技术路线兴起的热潮,低钴、无钴被认为是动力电池技术路线发展的重要趋势,这一定程度上也使得过去两年被热炒的钴有所降温,钴价持续走低,也让涉钴上市公司倍感不爽。
充电温度:0~45℃
-放电温度:-40~+55℃
-40℃最大放电倍率:1C
-40℃ 0.5放电容量保持率≥70%
寒锐钴业预计今年上半年亏损6000万元-6500万元,而去年同期则盈利5.9亿元。寒锐钴业表示,2018年四季度以来钴金属价格持续下跌,价格的下跌导致了公司存货跌价损失,公司钴产品销售价格下降,降低了公司盈利能力。
同样受钴价下跌拖累的还有道氏技术和厦门钨业。
道氏技术预计今年1-6月总亏损在6000万元-6500万元区间。公司去年同期盈利1.41亿元。道氏技术表示,今年上半年钴产品价格低迷,对公司当期利润产生影响。
厦门钨业预计今年上半年锂电材料版块净亏损4322.69万元,同比减少143.70%。厦门钨业表示,尽管今年上半年公司锂电材料产销量继续增长,但由于钴原料价格持续下跌带动产品价格下降,报告期盈利同比下降。2019年上半年,公司新能源电池材料(含贮氢合金、锂电材料)业务营业收入34.03亿元,同比增加15.90%;净利润亏损4322.69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锂电池材料业务净利润大幅下滑也拖累了厦门钨业总业绩的下滑。据悉,厦门钨业除了锂电材料业务外,还经营钨钼、稀土、房地产等业务。受锂电材料业务亏损影响,厦门钨业2019年上半年总利润额仅有7740.66万元,较上年同期的3.34亿元大幅下滑。
尽管市场整体环境不是很好,但也并非都在亏损。赣锋锂业、光华科技等锂矿、锂盐企业上半年净利润仍保持增长,但幅度有所放缓。赣锋锂业预计今年上半年盈利2.93亿元-4.60亿元,但比去年同期的8.37亿元要减少45%-65%左右。
日前,光华科技发布公告称,预计公司今年上半年将盈利1768.20万元-4420.51万元,比去年同期下降50%-80%。光华科技表示,公司电池正极材料生产、锂精矿加工等新项目今年上半年逐步开始试生产,但要等到今年下半年才能实现效益,因此公司整体运营成本增加。此外,今年上半年钴价格基本在历史低位运行,导致公司钴盐产品利润空间下滑。
正极材料公司盈利能力分化明显
当前,受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的快速崛起,三元动力电池需求量快速增长,进而对上游三元正极材料需求量也水涨船高;另一方面,受钴价持续走低影响,三元正极材料成本估计也有所下滑,对于具备产能、技术优势的企业来说,盈利增长毋容置疑。以三元正极材料为主营的当升科技日前发布公告称,公司今年上半年锂电正极材料销量同比增长带动了其利润的增长,预计公司今年上半年净利润达到1.4亿元-1.5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4.10%-37.40%。
同样因原材料价格下降,产品毛利率提升获利的还有德方纳米。德方纳米近日表示,公司今年上半年预计将盈利4462万元-5100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0%-60%。值得注意的是,德方纳米主要产品为纳米磷酸铁铁锂。
不过,同样是磷酸铁锂原材料价格下降,但安达科技却曝出今年上半年将亏损5700万元-5200万元的消息。安达科技表示,由于行业竞争加剧,动力电池正极材料销售价格大幅下降。同时,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补贴政策调整,导致公司主要产品销量下跌,致使公司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大幅下滑。
事实上,德方纳米也坦言,受上游主要原材料碳酸锂市场价格下降的影响,公司纳米磷酸铁锂产品销售价格也同步下调,虽然销售数量同比增长,但销售价格的下降导致公司销售收入略有下降。而公司净利润的增长主要来源于原材料碳酸锂价格下降带来的单位毛利率的提升以及纳米磷酸铁锂销售量的增长。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为国内正极材料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另一方面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正极材料企业加入竞争,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大幅退坡,已经使得下游动力电池企业压力开始上移。未来随着动力电池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正极材料企业也将逐步分化,在竞争中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企业如果不能在技术、成本、品牌、规模等方面保持竞争优势,未来盈利能力或将持续下降,甚至被淘汰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