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1057次 | 2019年09月20日
车企/电池厂两头挤压 第三方PACK企业还有活路吗?
2017年以来,第三方PACK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已经从30%下降到不足20%,未来有可能下降到更低。
近期,高工电动车网了解到,包括宝马、长城汽车、比亚迪在内的越来越多车企和电池厂均在投资建设动力电池PACK厂,旨在将这项核心技术“收入囊中”,更好地实现PACK与车的有机协调和统一,同时做好成本控制。
那么,随着越来越多的车企和电池厂的加码布局,第三方PACK企业还有多大的生存机会?
车企/电池厂两头挤压
近期,高工电动车网整理2017年前6批公告的1743款新能源车型及配套电池、电机等情况得知,当前,有80%左右的电池PACK由电芯企业和整车企业完成,仅有不足20%的电池PACK由第三方专业企业完成。
现阶段,越来越多车企和电池厂加码布局动力电池PACK,企图将这一核心技术牢牢握在手里。在此背景之下,业内人士认为,未来第三方PACK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将下降到更低。
“有实力的整车厂都希望整合资源,掌握关键技术,避免对供应商的过度依赖,以打造一条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一位业内人士表示,PACK作为动力电池系统生产、设计和应用的关键步骤,是连接上游电芯生产和下游整车运用的核心环节,车企自然不会放弃将该项技术“收入囊中”。
而包括车和家电池供应经理朱祥峰在内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车企掌握PACK核心技术,可以有效减少沟通成本和潜在采购风险,更好地做好电池系统的一致性要求。
不止是车企,国轩高科、沃特玛、亿纬锂能等电池厂均建设了PACK厂,以期通过规模化降低成本,提供高度标准化的产品。
总的来说,现阶段,第三方PACK企业遭受了车企与电池厂的严重挤压,未来第三方PACK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或将下降到更低。
第三方PACK厂没有存在的必要性?
一位不愿意具名的企业高层表示,做好PACK集成服务,需要对电芯性能、车辆需求等具有充分了解,车企和电芯厂都有着其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都比第三方PACK企业有竞争优势。
除此之外,还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内动力电池PACK技术水平差异较大,不少PACK企业的技术水平还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电芯串并联上,无法实现结合整车设计来进行定制化的设计和组装。
在上述背景之下,有业内人士坦言,“第三方PACK企业已经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性。”
事实上,PACK技术涉及机器、电子电气、热、流体等多门学科,其技术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等特点。通常,PACK的设计需求均由整车厂提出,具体包括空间尺寸要求、结构强度、热管理、系统接口、BMS匹配、IP等级和防护等。
“整车厂具备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且更清楚自己的需求,在PACK设计上更能从整体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更好地实现PACK与车的有机协调和统一。”上述业内人士补充说道。
第三方PACK企业的出路在哪里?
多位业内人士向高工电动车网表示,未来几年内,第三方PACK服务公司只有与实力较强的电芯厂商、车企强强联合,抱团发展,才能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而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也认为,目前第三方PACK企业正在面临两极分化的境地。一方面,在研发实力、资金、规模方面偏弱偏小的第三方PACK企业,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环境下,将逐渐向电芯厂家集中。
另一方面,与电芯厂商、模组厂商强强联合,并在此基础上与下游整车厂商对接的第三方PACK集成厂商将形成行业巨头。
以普莱德为例,过去的几年中,普莱德与北大先行、宁德时代、北汽新能源及福田汽车根据各自综合实力和竞争优势,建立了紧密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确立了“北大先行(电池正极材料)+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电芯)+普莱德(动力电池系统PACK)+北汽新能源(新能源乘用车整车应用)及福田汽车(新能源商用车整车应用)”的产业链分工合作模式。
而今年6月,东风精工发布公告称,旗下全资子公司普莱德与北京新能源签订了2017年年度采购合同,北汽新能源将向普莱德采购8万套动力电池,合约金额36.89亿元。
综合来看,随着动力电池市场规模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未来优质的PACK集成厂商与电芯厂商、模组厂商将强强联合,在此基础上与下游整车厂商对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商业模式。而没有技术实力且“没有大树依靠”的第三方PACK企业或面临生存危机。
近期,高工电动车网了解到,包括宝马、长城汽车、比亚迪在内的越来越多车企和电池厂均在投资建设动力电池PACK厂,旨在将这项核心技术“收入囊中”,更好地实现PACK与车的有机协调和统一,同时做好成本控制。
那么,随着越来越多的车企和电池厂的加码布局,第三方PACK企业还有多大的生存机会?
车企/电池厂两头挤压
近期,高工电动车网整理2017年前6批公告的1743款新能源车型及配套电池、电机等情况得知,当前,有80%左右的电池PACK由电芯企业和整车企业完成,仅有不足20%的电池PACK由第三方专业企业完成。
现阶段,越来越多车企和电池厂加码布局动力电池PACK,企图将这一核心技术牢牢握在手里。在此背景之下,业内人士认为,未来第三方PACK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将下降到更低。
“有实力的整车厂都希望整合资源,掌握关键技术,避免对供应商的过度依赖,以打造一条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一位业内人士表示,PACK作为动力电池系统生产、设计和应用的关键步骤,是连接上游电芯生产和下游整车运用的核心环节,车企自然不会放弃将该项技术“收入囊中”。
而包括车和家电池供应经理朱祥峰在内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车企掌握PACK核心技术,可以有效减少沟通成本和潜在采购风险,更好地做好电池系统的一致性要求。
不止是车企,国轩高科、沃特玛、亿纬锂能等电池厂均建设了PACK厂,以期通过规模化降低成本,提供高度标准化的产品。
总的来说,现阶段,第三方PACK企业遭受了车企与电池厂的严重挤压,未来第三方PACK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或将下降到更低。
第三方PACK厂没有存在的必要性?
一位不愿意具名的企业高层表示,做好PACK集成服务,需要对电芯性能、车辆需求等具有充分了解,车企和电芯厂都有着其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都比第三方PACK企业有竞争优势。
除此之外,还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内动力电池PACK技术水平差异较大,不少PACK企业的技术水平还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电芯串并联上,无法实现结合整车设计来进行定制化的设计和组装。
在上述背景之下,有业内人士坦言,“第三方PACK企业已经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性。”
事实上,PACK技术涉及机器、电子电气、热、流体等多门学科,其技术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等特点。通常,PACK的设计需求均由整车厂提出,具体包括空间尺寸要求、结构强度、热管理、系统接口、BMS匹配、IP等级和防护等。
“整车厂具备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且更清楚自己的需求,在PACK设计上更能从整体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更好地实现PACK与车的有机协调和统一。”上述业内人士补充说道。
第三方PACK企业的出路在哪里?
多位业内人士向高工电动车网表示,未来几年内,第三方PACK服务公司只有与实力较强的电芯厂商、车企强强联合,抱团发展,才能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而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也认为,目前第三方PACK企业正在面临两极分化的境地。一方面,在研发实力、资金、规模方面偏弱偏小的第三方PACK企业,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环境下,将逐渐向电芯厂家集中。
另一方面,与电芯厂商、模组厂商强强联合,并在此基础上与下游整车厂商对接的第三方PACK集成厂商将形成行业巨头。
以普莱德为例,过去的几年中,普莱德与北大先行、宁德时代、北汽新能源及福田汽车根据各自综合实力和竞争优势,建立了紧密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确立了“北大先行(电池正极材料)+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电芯)+普莱德(动力电池系统PACK)+北汽新能源(新能源乘用车整车应用)及福田汽车(新能源商用车整车应用)”的产业链分工合作模式。
而今年6月,东风精工发布公告称,旗下全资子公司普莱德与北京新能源签订了2017年年度采购合同,北汽新能源将向普莱德采购8万套动力电池,合约金额36.89亿元。
综合来看,随着动力电池市场规模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未来优质的PACK集成厂商与电芯厂商、模组厂商将强强联合,在此基础上与下游整车厂商对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商业模式。而没有技术实力且“没有大树依靠”的第三方PACK企业或面临生存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