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1157次 | 2019年10月11日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处于关键过渡期,鼓励发展氢能汽车
1月12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19)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发表了以“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为主题的演讲。
在谈到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万钢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正在处于一个市场导入期到产业成长期过渡的关键阶段,在全球的产业体系中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引领和加速了汽车电动化的进程。
万钢表示,发达国家把氢作为能源管理,创制了科学安全的氢加注站建设和车载氢罐技术标准及监测体系,有力推动了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
建议借鉴先进经验,总结试点成果,抓紧研究修订氢能、加氢站和储氢技术标准,提升检测能力,尽快破除标准检测障碍和市场准入壁垒,加强和完善氢能生产、储运和供销体系建设。
同时,应及时把产业重点向燃料电池汽车拓展,我国已形成的电-电混动技术优势,适合燃料电池技术特点,也适应我国技术和产业发展的特点。
此外,要加大对燃料电池发动机的研发力度,攻克基础材料、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难关,当前重点要突破膜电极、空压机和储氢罐的产业化。
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万钢建议如下:
要严格执行油耗标准、双积分等产业政策,适时转化为碳交易机制,增强汽车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内生动力;
加大支持分时租赁和共享服务等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企业向产品、服务、充电、运营等多环节组合的新型商业模式转变;
认真研究2020年对纯电动、插电式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退出后的税收优惠政策,使交通运行零排放和超低排放车辆成本得到补偿和奖励;
以安全、节能、环保为导向,加强安全运行管理与服务,取消对续驶里程、能量密度等细节要求,把技术的决策交给企业,让市场选择最合适的产品;
加强车用动力蓄电池退役后储能梯次利用和材料回收再利用的技术研发、商业模式和政策支持。
应进一步发挥国家战略规划的引领作用,在认真总结前期规划实施效果的基础上,尽快着手研究制定面向2035年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及规划,制定新时代创新方向和战略目标,明确新形势下的发展路径和政策支撑,提出全面实现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给产业界一个长期、明晰的发展预期,坚定各方信心,率先落实改革开放新举措,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能转换,确保新能源汽车健康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加强科技创新对新能源汽车持续发展的引领支撑
1、循序渐进、与时俱进地充实和完善新能源汽车重点科技专项
要把安全,特别是动力电池系统的电-热安全作为新能源汽车最关键的指标。从动力电池的单体模块、电池包、电-热管理以及结构布置等方面综合考虑,特别重视材料的稳定性、充放电机制、热失控防护和电-热管理系统,实现最佳系统解决方案。
同时,还要注重整车轻量化设计、材料工艺,提高空气动力学性能,研究智能化节能驾驶控制模式。电动汽车相对比较重,驾驶性能对车辆能耗影响大,在性能能够保证的同时,要规范驾驶行为。
2、持续提升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
重大科技专项要进一步加强高能量动力电池、高效率驱动电机和能量回馈系统,以及高功率燃料电池、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
3、协调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和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开发
内燃机领域面临着重大压力,油耗法规更加严格、排放标准更加严酷,特别是检测规范更加动态,我们要迎难而上,继续充分利用内燃机领域的新技术,推广应用注入稀薄燃烧、均质压燃、转子发动机等创新成果,促进内燃机与电驱动技术的融合、与智能控制的融合,支撑内燃机产业的转型升级。
4、要以新能源汽车为载体,着力研发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技术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鼓励了跨界融合,无论从芯片、传感器到通信服务,各行业的跨界融合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的新特点,建立了共享平台。而高性能激光特种、基于北斗导航的高精度定位系统和基于视觉和毫米波融合的自动驾驶关键部件,也已经开始走上市场。
5、充实、拓展和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加强检测能力建设
中国电动汽车的标准体系,随着产业化不断的丰富,形成了包含基础设施、整车、系统及零部件、接口标准在内的相对完善体系。我国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的标准已经有120项,特别是中国电动汽车标准化工作路线图颁布以来进展迅速。目前存在的难点是加氢站的建设,发达国家把加氢站作为能源管理,创造了科学安全的氢加注建设和车载的氢罐技术标准、检测体系,有力地推动了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建议我国要借鉴先进经验,总结试点成果,抓紧研究氢能加氢站和储罐技术标准,提升检测能力,尽快破除标准的检测障碍和市场准入壁垒。
远近结合、供需匹配,协调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路程,遵循公交优先的原则,从城市公交、出租车入手,逐步拓展到共享汽车、物流车、专用车、私人用车领域。按照市场导向,合理有序地形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基础设施和政策法规的综合优势。
2017年以来,我国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呈快速增长趋势,应及时推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发展,同时向增程式混合动力发展方向转变。在带动产能转换的同时,使排放降到更低,有效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应及时推动燃料电池产业的产业化。相对于远程公交、双班出租、城市物流、长途运输等交通方式,燃料电池汽车具有清洁、零排放、续航里程长、加速时间短的特点,是适应市场需求的最佳选择,要及时把产业化重点向燃料电池汽车拓展。
我国氢气来源广泛,具有大量的工业副产氢气,又有大量的弃风弃光电、低谷电可用制氢的存量资源,由于规模化的供氢体系不完善,输运成本比较高,用氢价格偏贵,技术标准不完善,还没有形成持续的商业模式,要明确规划、加大投入、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研发和商业化。
做好总体规划布局,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建议各地方政府出台政策,允许小区物业收取一定合理的充电服务费,以提高协助安装和管理充电桩的积极性。
在电动化、智能化的进程中,新能源汽车将逐步发展为移动储能终端,实现与能源网的互联互通,所以新能源汽车将推动能源消费变革,而能源生产的变革又将促进新能源汽车全运营周期的零排放。所以要鼓励地方政府在能源价格、建设用地、商业模式、政策支持等方面大胆创新,加快各类充电设施市场化建设和运行。
另一方面,基础建设方面要完善政策和标准体系。对于氢能源来说:一要加速技术创新,提高制氢的效率、降低成本;二要建立完全的氢能加注、储运技术标准法规;三要加快氢能生产、运输和销售体系建设;四要加强监测能力建设;五要加强公众科普宣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加强体制机制创新
财政补贴对于新能源汽车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前期发展中。但财政补贴只是阶段性的,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会逐步退坡。政策不只是财政政策,还应有其他的综合政策。
一是严格执行油耗标准、双积分等产业政策,并且适时转化为碳交易机制增强汽车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内生动力。
二是将推广新能源汽车作为“蓝天保卫战”的重要战略支撑,赋予新能源汽车用户更多的路权和准购权,将道路交通电动化规模效益与城市大气环境绩效考核相结合。
三是要加大支持分时租赁共享服务等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企业向产品、服务、充电、运营等多环节转变。
四是充分研究2020年对纯电动、插电式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退出后的税收优惠政策,使交通运输零排放和超低排放车辆成本得到补偿和奖励。
五是以安全、节能、环保为导向,加强安全运行管理与服务,逐步取消对于续驶里程、能量密度等细节要求,把技术的决策权交给企业,而让市场选择最合适的产品。
六是要鼓励金融创新。开展新能源汽车分期付款业务并给予优惠贷款,使购买成本与使用成本互补。公平、规范地完善新能源汽车保险业务。
七是加强车用动力蓄电池退役后储能梯次利用、材料回收再利用。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是双周期的,在车上退役以后还能够长期的作为储能来进行梯次利用,最后材料回收。
八是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汽车电动化。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分地区、分车型、分用途的来实现电动化,特别是实现公交、出租、共享、物流汽车全电动化。海南省作为国家创建生态文明先行区和试验区,率先提出了清洁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明确到2030年实现全岛新增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
在谈到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万钢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正在处于一个市场导入期到产业成长期过渡的关键阶段,在全球的产业体系中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引领和加速了汽车电动化的进程。
万钢表示,发达国家把氢作为能源管理,创制了科学安全的氢加注站建设和车载氢罐技术标准及监测体系,有力推动了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
建议借鉴先进经验,总结试点成果,抓紧研究修订氢能、加氢站和储氢技术标准,提升检测能力,尽快破除标准检测障碍和市场准入壁垒,加强和完善氢能生产、储运和供销体系建设。
同时,应及时把产业重点向燃料电池汽车拓展,我国已形成的电-电混动技术优势,适合燃料电池技术特点,也适应我国技术和产业发展的特点。
此外,要加大对燃料电池发动机的研发力度,攻克基础材料、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难关,当前重点要突破膜电极、空压机和储氢罐的产业化。
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万钢建议如下:
要严格执行油耗标准、双积分等产业政策,适时转化为碳交易机制,增强汽车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内生动力;
加大支持分时租赁和共享服务等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企业向产品、服务、充电、运营等多环节组合的新型商业模式转变;
认真研究2020年对纯电动、插电式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退出后的税收优惠政策,使交通运行零排放和超低排放车辆成本得到补偿和奖励;
以安全、节能、环保为导向,加强安全运行管理与服务,取消对续驶里程、能量密度等细节要求,把技术的决策交给企业,让市场选择最合适的产品;
加强车用动力蓄电池退役后储能梯次利用和材料回收再利用的技术研发、商业模式和政策支持。
应进一步发挥国家战略规划的引领作用,在认真总结前期规划实施效果的基础上,尽快着手研究制定面向2035年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及规划,制定新时代创新方向和战略目标,明确新形势下的发展路径和政策支撑,提出全面实现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给产业界一个长期、明晰的发展预期,坚定各方信心,率先落实改革开放新举措,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能转换,确保新能源汽车健康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加强科技创新对新能源汽车持续发展的引领支撑
1、循序渐进、与时俱进地充实和完善新能源汽车重点科技专项
要把安全,特别是动力电池系统的电-热安全作为新能源汽车最关键的指标。从动力电池的单体模块、电池包、电-热管理以及结构布置等方面综合考虑,特别重视材料的稳定性、充放电机制、热失控防护和电-热管理系统,实现最佳系统解决方案。
同时,还要注重整车轻量化设计、材料工艺,提高空气动力学性能,研究智能化节能驾驶控制模式。电动汽车相对比较重,驾驶性能对车辆能耗影响大,在性能能够保证的同时,要规范驾驶行为。
2、持续提升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
重大科技专项要进一步加强高能量动力电池、高效率驱动电机和能量回馈系统,以及高功率燃料电池、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
3、协调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和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开发
内燃机领域面临着重大压力,油耗法规更加严格、排放标准更加严酷,特别是检测规范更加动态,我们要迎难而上,继续充分利用内燃机领域的新技术,推广应用注入稀薄燃烧、均质压燃、转子发动机等创新成果,促进内燃机与电驱动技术的融合、与智能控制的融合,支撑内燃机产业的转型升级。
4、要以新能源汽车为载体,着力研发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技术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鼓励了跨界融合,无论从芯片、传感器到通信服务,各行业的跨界融合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的新特点,建立了共享平台。而高性能激光特种、基于北斗导航的高精度定位系统和基于视觉和毫米波融合的自动驾驶关键部件,也已经开始走上市场。
5、充实、拓展和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加强检测能力建设
中国电动汽车的标准体系,随着产业化不断的丰富,形成了包含基础设施、整车、系统及零部件、接口标准在内的相对完善体系。我国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的标准已经有120项,特别是中国电动汽车标准化工作路线图颁布以来进展迅速。目前存在的难点是加氢站的建设,发达国家把加氢站作为能源管理,创造了科学安全的氢加注建设和车载的氢罐技术标准、检测体系,有力地推动了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建议我国要借鉴先进经验,总结试点成果,抓紧研究氢能加氢站和储罐技术标准,提升检测能力,尽快破除标准的检测障碍和市场准入壁垒。
远近结合、供需匹配,协调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路程,遵循公交优先的原则,从城市公交、出租车入手,逐步拓展到共享汽车、物流车、专用车、私人用车领域。按照市场导向,合理有序地形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基础设施和政策法规的综合优势。
2017年以来,我国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呈快速增长趋势,应及时推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发展,同时向增程式混合动力发展方向转变。在带动产能转换的同时,使排放降到更低,有效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应及时推动燃料电池产业的产业化。相对于远程公交、双班出租、城市物流、长途运输等交通方式,燃料电池汽车具有清洁、零排放、续航里程长、加速时间短的特点,是适应市场需求的最佳选择,要及时把产业化重点向燃料电池汽车拓展。
我国氢气来源广泛,具有大量的工业副产氢气,又有大量的弃风弃光电、低谷电可用制氢的存量资源,由于规模化的供氢体系不完善,输运成本比较高,用氢价格偏贵,技术标准不完善,还没有形成持续的商业模式,要明确规划、加大投入、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研发和商业化。
做好总体规划布局,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建议各地方政府出台政策,允许小区物业收取一定合理的充电服务费,以提高协助安装和管理充电桩的积极性。
在电动化、智能化的进程中,新能源汽车将逐步发展为移动储能终端,实现与能源网的互联互通,所以新能源汽车将推动能源消费变革,而能源生产的变革又将促进新能源汽车全运营周期的零排放。所以要鼓励地方政府在能源价格、建设用地、商业模式、政策支持等方面大胆创新,加快各类充电设施市场化建设和运行。
另一方面,基础建设方面要完善政策和标准体系。对于氢能源来说:一要加速技术创新,提高制氢的效率、降低成本;二要建立完全的氢能加注、储运技术标准法规;三要加快氢能生产、运输和销售体系建设;四要加强监测能力建设;五要加强公众科普宣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加强体制机制创新
财政补贴对于新能源汽车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前期发展中。但财政补贴只是阶段性的,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会逐步退坡。政策不只是财政政策,还应有其他的综合政策。
一是严格执行油耗标准、双积分等产业政策,并且适时转化为碳交易机制增强汽车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内生动力。
二是将推广新能源汽车作为“蓝天保卫战”的重要战略支撑,赋予新能源汽车用户更多的路权和准购权,将道路交通电动化规模效益与城市大气环境绩效考核相结合。
三是要加大支持分时租赁共享服务等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企业向产品、服务、充电、运营等多环节转变。
四是充分研究2020年对纯电动、插电式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退出后的税收优惠政策,使交通运输零排放和超低排放车辆成本得到补偿和奖励。
五是以安全、节能、环保为导向,加强安全运行管理与服务,逐步取消对于续驶里程、能量密度等细节要求,把技术的决策权交给企业,而让市场选择最合适的产品。
六是要鼓励金融创新。开展新能源汽车分期付款业务并给予优惠贷款,使购买成本与使用成本互补。公平、规范地完善新能源汽车保险业务。
七是加强车用动力蓄电池退役后储能梯次利用、材料回收再利用。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是双周期的,在车上退役以后还能够长期的作为储能来进行梯次利用,最后材料回收。
八是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汽车电动化。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分地区、分车型、分用途的来实现电动化,特别是实现公交、出租、共享、物流汽车全电动化。海南省作为国家创建生态文明先行区和试验区,率先提出了清洁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明确到2030年实现全岛新增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
上一篇: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