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2575次 | 2019年10月15日
鸿基创能燃料电池膜电极产业化项目竣工 正式打破国外垄断格局
3月27日,鸿基创能科技(广州)有限公司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举行“情系黄埔氢芯中国”膜电极产业化项目竣工及“HyKey1.0”产品发布系列活动,全国首家燃料电池膜电极产业化项目由此正式建成。
据悉,随着氢能产业的核心产品——膜电极的国产化,将打破中国燃料电池膜电极依赖进口的局面,填补目前国内在相关产业上的空白。
在当天工厂落成的发布会上,公司总经理邹渝泉表示,鸿基创能第一期工程CCM和膜电极年设计产能为30万平米,初始年产值可以达到6到10亿。
“今年将会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元年,”他告诉记者。“保守估计,氢燃料电池车的产能在今年将扩张一倍,我们已经和数家整车及燃料电池厂商保持了合作,达成产值目标的可能很大。”
穗企加速燃料电池产业自主化
按照氢燃料电池本身的特性:更长的里程、稳定的功率,相比锂电池更加适合商用车使用。也是因此,在整车价格方面就更加昂贵。
在目前已经上市的氢燃料商用车中,即便是一个中巴也要120万元左右的价格,中型货车则在80-90万元。邹渝泉告诉记者,在整车价格中,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成本,占据70%以上的比例,这部分成本中接近70%是氢燃料电池本身。而膜电极,作为氢燃料电池中,产生电能和热能的反应核心,在成本中同样占据70%以上的比例。
“在我们工厂投产以前,国内氢燃料电池生产只能依靠进口的膜电极,”他说。而在工厂投产以后,鸿基创能生产的膜电极将在对表丰田mirai和奔驰GLC膜电极性能的情况下,实现20%-30%元的价格下降。
“折算到整车价格中,可能能够实现8-10万元的成本下降,”他说。“能够很大程度上节约造车成本。”
鸿基创能科技(广州)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叶思宇表示,鸿基创能是全国首家实现燃料电池膜电极产业化的企业,拥有目前国内燃料电池领域领军人才密度最高的技术团队,团队于2019年3月正式发布了第一代膜电极产品(“HyKey1.0”)。
氢能产业的核心产品——膜电极的国产化,打破了中国燃料电池膜电极依赖进口的局面,填补了目前国内的空白。鸿基创能采用世界领先的生产技术,使得产能、效率、一致性以及产品质量相比以往有了极大提高。据介绍,其产品成本比当前主流膜电极降低30%以上。
利用自主研发的全自动化MEA封装生产线,鸿基创能生产出与国际领先水平同步的车用燃料电池膜电极,该项目初始年产值可以达到6亿—10亿元,第一期工程CCM和膜电极年设计产能为30万平方米。
下一步,鸿基创能将继续提高膜电极产品的性能和降低膜电极产品成本,加快推动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自主化进程,为燃料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鸿基创能科技(广州)有限公司致力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用高性能膜电极(MEA)的大规模国产化和产业化,为国内外燃料电池厂商提供低成本、高性能的膜电极核心组件。
该企业的所在地,广州开发区正在依托叶思宇院士及团队,组建氢能创新中心及院士工作站,推动氢燃料电池技术的自主研发,开展燃料电池用低铂金催化剂、电解水制氢与车用燃料电池电堆和系统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
目前,研究院已与广东省稀有金属研究所、暨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分院等高校和研究所展开全面合作,整合集聚氢能创新研发的力量。
广州开发区超前布局氢能产业核心技术
广州开发区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利用建设国家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的契机,全面谋划,超前布局,在大湾区能源创新中先试先行,为氢能产业集聚创新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近两年“氢能热”逐渐升温的背景下,广州开发区盯住了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关键环节,从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产品上着手,组织了产业化、研发人才、应用示范等方面的攻关。找准定位后,该区依托打造营商环境改革试验区的成功体制机制,推动项目迅速落地。
2017年12月,该区与UBC博士后、前AFCC资深研究员邹渝泉博士及团队进行接洽后,推动双方三个月内就签订了投资协议,成功引进8人的核心技术团队。紧接着,为推动项目尽快建设投产,该区先行先试,将项目作为广州市首宗“先租后让”方式供地的案例,实现土地弹性出让。
不仅如此,广州开发区支持推动项目方同步推进生产线建设和产品测试验证,一面加紧完成厂房装修和设备订制、安装、调试,另一面创造条件与国外企业合作,加快产品测试验证。在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全面协调和推动下,鸿基创能的生产线建设与产品测试验证、完善几乎同步完成,于是有了竣工与产品发布同时呈现的“壮举”。
除了膜电极产业化项目之外,该区还以顶尖专家带头专攻燃料电池核心环节的研发和产业化,同时推动与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院、开姆尼茨工业大学共建中德能源创新研究院,意在推进德国氢能产业的一系列技术落地生根。
截至目前,该区已经建成加氢站2座,正在规划推进3座,首批氢燃料电池物流车已于去年底投入了黄埔马拉松的保障工作。2019年,随着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示范进一步铺开,该区“以示范促产业”的效果将不断强化。
产业爆发元年
在3月26日,国家有关部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
《通知》明确,“地方应完善政策,过渡期后不再对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公交车和燃料电池汽车除外)给予购置补贴,转为用于支持充电(加氢)基础设施“短板”建设和配套运营服务等方面”。
不久前的两会中,国家总理李克强也将发展氢燃料电池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在行业内人士看来,氢能相关产业已经到了爆发的前夜。
“从国家发布的政策中可以明显看出,对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扶持思路从补贴整车到补贴基础设施的转变,”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他表示,直接补贴整车,实际上造成了锂电池汽车企业“骗补”的现象,不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很大程度的影响了锂电池汽车的使用体验。“新的补贴政策出台后,包括加氢站在内的氢燃料基础建设将有望和氢燃料汽车同步发展,长远来看,将会对这一行业的壮大带来许多好处,”他说。
也是因此,在他看来,近几年氢燃料电池的出货量,将有非常乐观的增长。“到2020年,每年可能会有一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进入市场,”他说。“这对于汽车行业来说,是个很小的数字,但从中国氢能产业链的发展程度看,将会对上下游所有企业产生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