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退役电池应用助力 打破储能成本困局

钜大LARGE  |  点击量:833次  |  2020年02月14日  

伴随最早一批新能源汽车进入淘汰周期,动力电池“退役潮”正迎面袭来。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测算,今年国内约有20万吨电池面临退役,到2025年,退役电池预计达到78万吨。


日前,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19年本)》(以下简称“《规范条件》”)和《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2019年本)》(以下简称“《办法》”)。业内人士认为,上述政策将进一步规范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助力通过动力电池梯次利用降低储能成本,从而推动储能的商业化应用。


政策护航退役动力电池市场


据业内预计,我国动力电池退役市场规模超过100万亿元,但尴尬的是,市场参与者普遍面临盈利难题,甚至一些头部企业也难以盈利。


“目前,规模化的市场参与主体至少有二、三十家,头部企业有六家。从产能上看,就算2018年流入终端市场的锂电全部报废,都无法满足六家头部企业的产能需要。更何况,大量的退役电池流入了‘小作坊’。”一位动力电池产业相关人士透露。


据了解,目前,半数的退役动力电池被各种“小作坊”以高于正规企业的价格收购。“小作坊”回收三元锂电池,报价为15000元/吨,即使贵金属含量较少、价值较低的磷酸铁锂电池,报价也高达12000元/吨。而多家券商给出的电池回收企业成本显示,正规企业回收退役动力电池的价格约为10000元/吨,甚至更低。


众所周知,动力电池含有大量对人体和环境的有害成分。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项目专家组组长王秉刚表示,如今,大规模的动力电池退役潮近在眼前,废旧动力电池每年将呈几何级数增长,如果回收处置不当,可能酿成一场灾难。


业内人士透露,“小作坊”为了节省成本,通常采用手工拆解的原始方式,不仅损害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甚至会产生爆炸的风险。


在此背景下出台的新版《规范条件》和《办法》,被认为是提升了行业参与者的“门槛”。与2016年版本相比,新版《规范条件》明确“鼓励具备基础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动力蓄电池生产企业参与新建综合利用项目;新版《办法》则明确了申请进入“白名单”的回收企业经营范围必须涵盖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相关业务。这将加速“小作坊们”退出市场。


煦达新能源总经理李剑铎表示:“新政策扩大了电池回收行业的业务范围,这将有助于实现盈利。”


善用退役电池打破储能经济性困局


当前,储能已经成为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下一个风口,决定着新能源产业的未来发展高度。但是,成本过高制约了储能发展。


BNEF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在全球市场,一个安装4小时电站级储能系统的成本约为300-446美元/kWh;户用储能系统成本约为721美元/kWh。在国内,电化学储能目前度电成本大致在0.6-0.9元/kWh,距离规模应用的目标成本0.3-0.4元/kWh,仍有相当差距。


造成储能成本居高不下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锂电池成本偏高,导致整个项目的投资回报达不到储能投资的要求。


对此,李剑铎认为,2014、2015年的新能源汽车电池将要面临退役,那么如何拆解利用,就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


“储能用户侧如果使用退役锂电池,最大的优势是储能成本会降低,这既解决了传统储能系统成本过高的问题,又解决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大批量退役后资源浪费的问题,有利于破解储能的经济性困局。”李剑铎说。


退役电池储能还需政策支持


业内认为,想通过对退役锂电池高效率低成本的梯次利用,实现降低储能成本,还需要新能源技术和储能技术继续精进。


当前,储能的多条技术路线齐头并进,其中,电化学电池技术中固态半固态锂电池、钠系电池、液流电池发展迅速。


中电联专职副理事长王志轩认为,在电化学储能的众多技术产品中,没有哪一种技术能够完全符合循环寿命长、可规模化、安全性高、经济性好和能效高等五项储能关键应用指标。同时,由于储能的技术发展尚未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多种储能技术各有优劣,无法互相取代。


不过,在业内看来,有朝一日,一旦储能技术完全成熟,成本临界点突破,产业的发展有可能会实现巨大飞跃。而将退役动力电池应用于储能,会有助于这一天早日到来。


李剑铎表示,实现退役动力电池的储能应用,还需要在政策层面对储能企业“开绿灯”。“储能企业需要政策的支持,减少对储能企业的束缚,使储能产业真正实现有序健康发展。”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