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原材料供应紧缺 材料企业打响资源 “抢夺战”

钜大LARGE  |  点击量:2010次  |  2018年06月20日  

在钴、锂金属供需短缺,价格节节高攀的压力下,为确保自身未来发展需求,国内三元材料巨头及钴酸锂材料企业纷纷将手伸向上游原材料领域进行布局。

日前,国内钴酸锂材料巨头厦门钨业发布公告,拟向赣州市豪鹏科技有限公司(赣州豪鹏)增资7884.87万元持有其47%的股权晋升为第一大股东,目的为进一步保障公司电池材料发展对钴、镍、锂金属的需求,提高未来扩大市场后原料保障能力。

很显然,厦门钨业布局钴镍原料回收的背后逻辑是:?三元动力电池渗透率快速上升,从而对钴、镍金属材料需求猛增;?其钴酸锂产出量已成为全球第二企业;?在钴矿资源极度紧缺且依赖进口,供需失衡、前驱体价格暴涨的压力之下,公司为保障未来发展路线,和为降低采购成本、扩充产能和提升产品盈利能力,打响原材料供应“保卫战”。

从整个国内市场来看,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正极材料企业布局末端原料回收延伸产业布局之外,包括华友钴业、格林美等钴矿龙头企业和回收龙头企业也在向产业上下游延伸,一场围绕钴、镍、锂金属等原材料的资源争夺战激烈开启。

矿源稀缺倒逼企业布局原料回收

受补贴金额与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挂钩影响,三元动力电池市场占比快速提升,拉动三元材料产销两旺。数据显示,2017上半年乘用车三元材料电池占比已达80%以上,同比增长超过25%。

然而,在产销两旺的背后是三元材料企业从2017年一季度开始,持续承受着钴盐、硫酸钴、化三钴等前驱体供应紧张、价格暴涨的压力。

从保障原料供应角度而言,由于正极材料企业往上游钴镍锂等矿资源端布局难度太大,因此从废旧电池中进行原料回收再生利用更为可行。

一方面,上游矿源资源高度集中在海外,正极材料企业布局海外钴锂矿开发业务将面临资金短缺、开发周期长、难度大、风险高等困难;另一方面,国内可开发矿产资源有限且已被龙头企业垄断,材料企业布局国内钴锂矿资源难度较大。

有业内分析认为,从废旧动力锂电池中回收钴、镍、锰、锂、铁和铝等金属所创造的回收市场规模在2018年将超过50亿元,2020年将达到136亿元。

“作为新能源的动力,未来钴金属的增长需求主要来源于新能源汽车。而随着未来三元动力电池的扩产,钴金属的来源将主要来自回收领域。”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宇平博士表示,格林美通过开采城市矿山,每年回收钴金属5000吨,超过了中国钴开采量。

厦门钨业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未来动力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本次增资赣州豪鹏有利于公司快速做大做强二次资源回收产业,符合“通过能源新材料把厦钨做大”战略;同时本次增资有利于保障公司电池材料发展对钴、镍金属的需求,提高钴、镍原料保障能力。

未来,厦门钨业将依托电池回收渠道及无害化处理回收的优势,打造规模化的钴氧化物、三元前驱体生产线,形成“材料-电池-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动力锂电池回收”的闭环生态链。

“由于上游钴资源的稀缺和需求量持续增长,未来市场上钴金属资源的来源会慢慢依赖于材料回收。末端回收的原料比重将慢慢接近甚至超过矿山开采冶炼所得的原料。”赣州豪鹏运营总监高威乔对高工锂电网表示,为了开拓新的原材料供应渠道,未来正极材料企业往原料回收端的延伸布局现象会越来越多,甚至包括上游矿源企业也想插手该领域。

高威乔认为,正极材料企业和矿源企业布局原料回收都是为了延伸产业布局,提升核心竞争力。这一方面会加剧材料回收领域的市场竞争,但另一方面也会带动整个动力电池回收和材料回收行业的发展。长远来看,产业链资源整合将会成为锂电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事实上,除了厦门钨业之外,包括杉杉股份、华友钴业、格林美等材料企业和回收企业都在通过不同的方式往钴、镍、锂等金属原料上下游延伸布局,这背后是基于企业发展规划对原料诉求的考量。

从上述产业布局项目中可以看出,当前包括杉杉股份、华友钴业、格林美、当升科技、厦门钨业等正极材料企业都在积极扩充材料产能、布局上游钴镍矿资源或下游电池材料回收业务,本质上都是为了保障公司原材料供应稳定、延伸产业布局,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分析认为:随着动力电池市场快速扩张和竞争加剧,上游正极材料领域的竞争也将进一步激化,导致企业产品毛利率下滑。受补贴政策导向影响,三元材料尤其是高镍将成为未来正极材料市场的主流。

为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提升竞争力,正极材料企业之间的竞争维度已经从市场向资本、技术和资源等多个领域升级。

从资本之争来看,当前包括杉杉股份、厦门钨业、当升科技、天津巴莫、北大先行、宁波金和、长远锂科、天津斯特兰等大型正极材料企业已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但在产能扩充、原料采购和技术研发等方面也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从而吸引了大批上市公司或资本的投资并购。

在此压力之下,一些实力不足、资金紧缺的中小企业,急需资本输血支撑,希望引入更多的资本力量支持企业发展壮大。

从技术之争来看,受补贴金额与电池系统能量密度挂钩影响,自去年底开始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大面积停产减产,通过改良材料性能、改造产线和增大壳体尺寸等方式提升电池比能量。其中,电池材料性能的改良升级是根本路径。

从材料领域来看,三元电池因具备更高的能量密度优势而受到电池企业和整车企业的追捧,电池技术路线倒向三元趋势明显,三元材料产销量大增,产品供不应求,从而成为今年业内新投扩的正极材料主流项目。

从资源之争来看,不管是大型正极材料企业还是小型企业,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和提升产品盈利能力,保障原料供应稳定,降低采购成本,延伸产业布局就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关键。

随着正极材料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和竞争加剧,正极材料企业必然加大对钴、镍、锂金属、等原材料的争夺,成为企业产业布局的重点。

总体而言,目前大型的正极材料企业都在开始积极布局原料端,产业资源整合趋势愈发明显。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这些掌握一定原料资源的正极材料企业将获得更多竞争优势,企业综合实力获得进一步提升。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