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1002次 | 2020年07月27日
全产业链布局成风 动力锂电池志向何方?
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总配套量超370亿瓦时,再次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锂电池应用市场。2018年伊始,在我国有533款不符合燃油消耗标准的车型将被停止销售,著名车企北汽甚至宣布了停售燃油车时间表。正如同电灯取代煤油灯相同,电动汽车将逐步取代传统内燃汽车已成必然之势,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扩张之时,作为新能源汽车“心脏”的动力锂电池正站在风口之上。
内忧外患在即,大整合时代已临
2017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上升约40%,至70万辆以上,动力锂电池装机量约30GWh,与2016年持平。在供需方面,经过近几年的扩产,尽管国内动力锂电池的产量已超过当前需求,但产量扩张周期较长,并存在结构性问题,关于未来几年需求较大的高端三元产量仍然不足。电池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以及国际上锂电产品价格普遍下跌,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上涨,更是让动力锂电池行业正备受上下游挤压,倒逼着国内动力锂电池公司普遍降价,面对价格下降、利润下降的挑战。
短时间内由于电池成本较高,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仍然不足;中长期前景则取决于动力锂电池的性能和成本,却由于目前动力锂电池技术仍有待成熟,电池厂商之间的产品性能和质量控制能力存在明显差距,行业内强者恒强的态势非常明显。在此态势下,配套产品进入工信部目录的动力锂电池公司,已经从2016年的200多家,缩减至90多家。关于宁德时代、比亚迪、沃特玛等龙头公司而言,现在或许是扩张并购的大好时机,但关于一些弱势动力锂电池公司而言,则意味着寒冬的开始。
不够成熟的技术和市场,尚未形成规范的政策,使一些小型电池厂商生存变得举步维艰,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落幕,行业洗牌趋势愈加明显。去年三月初,四部委印发了《促进汽车动力锂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法》,其中严格的指标更是让众多动力锂电池厂商望而却步,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指标其用意就是从顶层推动动力锂电池的整合,打造能与日韩巨头正面竞争的大集团。
在国内电池内忧之际,外患也在不断侵蚀着我国动力锂电池市场。在国内的公司还在纠结动力锂电池究竟应该选择哪个技术方向、如何改善产量过剩、调整结构性等问题之时,日韩等国动力锂电池已在我国市场上攻城略地。虽然新能源车的火热催生了大量的国内电池产业玩家入局,但却没有多少公司拥有能与日韩公司相抗衡的技术。面对日韩系电池的杀入,被时代推至风口浪尖的国产动力龙头公司不得不各显其能,或估值狂飙开展上市计划,或研究三元锂技术,追逐动力锂电池的高能量密度。
然而这种以国家力量支持的进攻,只能应对以国家层面的防御。为了给国内动力锂电池公司建立价格优势,工信部在2016年公布符合《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公司名录。三星、LG、松下等在华外企动力锂电池公司都未能进入该名录。另外,这一名录直接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相挂钩。使用了符合《规范条件》公司动力锂电池的新能源车,才能迈入《推荐目录》,获得政府供应的新能源补贴。车厂在选择动力锂电池供应商的时候,必然也要考虑如何拿到高额补贴。
补贴退坡或让公司更具竞争力,新技术异彩纷呈
随着电池业发展进程的推进,依靠财政补贴、粗放式上量投产的模式正在发生变化。逐年退坡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以及严苛的动力锂电池行业规范条件,正在将大补贴时代催生的落后产量淘汰,进一步提高优质公司的市场份额,不断上升的行业集中度,将令红利逐渐向实力雄厚的优质公司倾斜,有助于培养更具备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公司。
在整合市场的过程中,国家关于动力锂电池能量密度的要求也在不断升高,在提高产品进入市场的门槛的同时,也使新能源整车厂对动力锂电池公司技术升级的要求变得更加迫切。降本重效成为大势所趋,降价压力逐级向上游传导,令市场不得不进入转型期。
在全球动力锂电池市场的战场上,三国正在争先恐后的抢夺全球市场,而在动力锂电池技术主战场上,三元锂、磷酸铁锂、钛酸锂也在上演着一场电池技术“三国杀”。以前我国车用动力锂电池以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为主,现在锂离子动力锂电池已成市场主流。根据正极材料可以区分为三元材料、磷酸铁锂、锰酸锂等类型。
此前受政策定调影响,国内的主流技术方向是发展安全性好的磷酸铁锂离子电池。国内最大的汽车供应商万向集团,为此不远万里收购了美国的A123,获得了后者在磷酸铁锂离子电池上先进的专利技术。然而先天能量密度低的磷酸铁锂离子电池,在消费者的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焦虑下,磷酸铁锂离子电池已无法满足车厂商的需求,在国外在三元锂技术上已经领先的情形下,各家电池厂商正在紧锣密鼓的开发新技术,期望尽早实现在技术上的弯道超车。
从核心技术上看,国产动力锂电池在细分领域正在不断突破中。孚能科技董事长王瑀博士带着美国硅谷最前沿的锂电技术回国创业,其团队研发的三元锂离子电池包能量密度已超过特斯拉所使用的松下电池;电池公司迪比科正在与美国正道汽车公司,共同研发石墨烯钛酸锂离子电池;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高调收购珠海银隆,举债投资支持钛酸锂离子电池产业及技术开发;蓝晓科技的青海冷湖碳酸锂项目已产出高纯碳酸锂,实现了盐湖卤水提锂吸附剂、工艺和系统装置核心技术的工业化转化。
如何更好地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解决电动汽车续持里程的问题,是现在迫切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我国工程院院士吴锋看来,提高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除了要有高比能电池外,还要考虑电池的安全性的问题。出现电池安全性的问题并非单一因素,应该多角度、系统得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可靠性,这需从各种材料、电池的设计、电池系统安全性技术来综合解决落地。
全产业链布局成风,黄金罗盘志向何方?
经历近十年的沉寂,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产业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在整合并购的优胜劣汰下,涌现出一批领头公司,并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纵观新能源汽车发展历程,可以说谁掌握了最先进的动力锂电池技术,就掌握了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关于动力锂电池产业而言,则是谁掌握了电池系统技术,就掌握了动力锂电池的心脏。
动力锂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在受到资本市场持续追捧的同时,行业中的“马太效应”也进一步显现,优质动力锂电池公司是越发抢手。在动力锂电池行业格局已经确立的情况下,投资初创电池生产公司无疑是风险远大于收益。在众资本家困惑之时,伴随着新能源汽车数量的激增,各类新能源汽车事故的报道也逐渐进入了公众视野。这也让资本家从中看到了投资的新方向,那就是作为串联动力锂电池各种功能的“指挥官”BMS。可以预见的是,在电池安全事故频发的今天,BMS领域或将迎来新一轮投资热潮。
在市场和资本的推动下,不只有动力锂电池公司间的并购整合,还有产业的整合。现已有不少公司在布局电池全产业链,着重投入在电池制造装备、电池回收、以及动力锂电池系统等方面。微宏作为特立独行的典范,率先打造了从材料到电芯到电池组的垂直产业链;国轩高科、沃特玛、宁德时代、普莱德等龙头公司均也与产业链中的佼佼者携手,发挥各自优势,在动力锂电池研发、制造、回收、梯级利用等各项业务上开展合作。
除了比亚迪等个别公司之外,我国新能源汽车未来产业链的整合,很可能会沿着欧美或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产业链模式展开,电池公司和新能源汽车公司将通过契约或合作关系进行合纵连横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所以电池从业者应及早认清形势,结合自身的特点,及时融合到新能源汽车的全产业链中,才能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任重道远,行则将至
尽管已经过去了多年,目前世界上仍然没有一家供应商能够做到高精度和高鲁棒的水平来保证电池工作的万无一失。就连现在红的发紫的特斯拉也是望尘莫及。关于全球动力锂电池公司来讲,持续研发动力锂电池技术已成为行业共识。这关于还在跌宕起伏中发展的国内电池公司来讲,却是任重而道远之事。
有人说,动力锂电池行业缺乏“海尔砸冰箱”的实力和勇气。比如远东福斯特和三星使用的是同一家韩国公司生产的智能设备,但产品一致性仍然与三星的产品有差距。同样使用了韩国智能设备的迪比科也面对类似的问题。实力要时间来积攒,而勇气却要电池公司的高瞻远瞩眼光和行则将至的魄力。
2017年,是新能源产业大变革的一年,多项新能源产业链相关政策正促进着动力锂电池产业向独立化、规范化发展。这已不是当年“闭着眼睛都能赚钱”的局面了,动力锂电池公司不得不扩大产量,竞争格局也将日益激烈,未来随着电池成本的降低,以及技术的提升,电动汽车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
这将是一场空前绝后的盛宴,是任何人、任何厂家都不想错过的。在优质标的快速减少且部分标的公司估值过高之时,投资风险随之激增,公司在选择标的时需具备一双“火眼金睛”,否则将面对并购失败的风险。而国内动力锂电池厂商的实力与国外厂家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仍需众公司奋力追赶,努力缩小差距,利用现有国家补贴的优势迅速占领市场,提高我国在世界电动汽车产业以及动力锂电池产业上的话语权。
下一篇:动力锂电池技术分析及应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