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1415次 | 2018年07月06日
电解液厂商如何能量密度面临的新挑战?
2017年,动力电池行业发展迎来新的拐点,此前持续多年的滚滚市场红利,已经让整个产业链忘乎所以,高额的利润被视为理所当然。翻开2016年新能源企业的年报,多数企业的利润率普遍达到30%~40%,超过50%的企业也不在少数。如此舒适的产业环境下,市场竞争弱肉强食的本质也被逐渐遗忘。
补贴退坡和新补贴政策的发布,击碎了政策的温床,新能源产业进入市场转型期,行业竞争的残酷态势开始显露。一方面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不断攀升,提高了产品进入市场的门槛,加速企业间的淘汰;另一方面降成本成为大势所趋,降价压力逐级向上游传导,新能源产业逐渐从暴利产业转变为微利行业。
以六氟磷酸锂为例,进入2017年,市场价格从年初的35万元/吨跌至8月份的15万元/吨,跌幅高达57.14%。受此影响,包括必康股份、多氟多、天赐材料、石大胜华等相关上市公司前三季度均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尤其是多氟多,其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幅度超过45%。
电解液价格也随之大幅下降,据悉今年动力型电解液价格今年降价20%~30%。不过新宙邦副总经理毛玉华指出:“今年六氟磷酸锂的降价并没有缓解电解液厂商的成本压力,因为溶质价格虽然有下降,溶剂价格却一直在涨。”显然,随着降成本趋势的不断深化,电解液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将会不断增加,而电池高比容量的发展趋势下,对电解液企业既是市场机遇,更有技术研发的挑战。
除此以外,当前上游动力电池产业处于市场化转型期,由此也必然引发电解液市场的剧烈变动,同时产业结构失衡、行业秩序未立,市场内部矛盾重重也限制了电解液产业的健康发展。身处其中的电解液厂商,稍有不慎,便面被临淘汰的命运。因此今年以来,各大电解液厂商在产业布局上频频出手,积极应对市场挑战。
释放高端产能原料供应成障碍
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电解液年产量8.54万吨,同比增长34.9%,产值为58.61亿元,同比增长86.1%。电解液产值增速之所以远高于产量增长,主要是由于六氟磷酸锂价格暴涨,带动电解液价格大幅增长。
电解液和六氟磷酸锂利润率的大幅攀升,吸引了资本的加速进入。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以来,六氟磷酸锂的新增产能超过3万吨。而电解液市场,各大厂商的扩产步伐也从未停止,包括江苏国泰2万吨电解液扩建项目、新宙邦惠州、南通生产基地的改造扩容,都在稳步推进中。
电解液和六氟磷酸锂新能产能的释放,逐步缓解了市场供需的失衡。进入2017年,补贴调整和推荐目录重审的市场背景下,电池企业忙于强检、改造产线等工作,一季度市场低迷,二季度市场虽然逐渐回温,但供应需求与市场预期相去甚远,电解液和六氟磷酸锂产能迅速陷入结构性过剩局面。毛玉华指出:“当前电解液市场高端产能供应偏紧,低端产能供过于求”。
事实上,从供应趋势来看,受新能源客车市场增长放缓,乘用车市场快速成长的影响,低端电解液的市场空间会被逐渐压缩,而高端电解液的市场空间将快速增长。不过真正具备高端电解液生产能力的厂商并不多,短期来看,少数几家高端电解液厂商的产能提升速度很难与市场需求速度相同步。而国内电解液原材料制备工艺和供应能力上的限制,也给高端产能的迅速扩张带来诸多障碍。
集中体现在:一是优质六氟磷酸锂仍需大量进口。尽管六氟磷酸锂国产化程度很高,制备工艺与国际先进水平也很接近,但在高端电解液的供应上,再细微的差距也会体现的淋漓尽致。目前排名前十的电解液厂商,均部分采购、甚至全部采购日本进口的六氟磷酸锂。江苏国泰相关人士向动力电池网表示:“公司六氟磷酸锂的采购主要来自日本供应商,国内六氟磷酸锂在不同批次的一致性和不溶物的含量上,与日本厂商还是存在一定差距”。
二是溶剂供需失衡。2017年7月至10月,为遏制矿产资源勘查开采事故,国土资源部集中4个月时间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受此影响,许多溶剂生产厂商停工,导致市场供需趋紧。溶剂价格也随之大幅上涨,尤其是碳酸二甲酯(DMC),上涨幅度高达60%~80%,其他溶剂的涨幅也达到20%~40%。短期来看,溶剂供应紧缺的现状很难缓解,一方面由于市场集中度低,市场内大部分产能由小型企业供应,而随着国内环境整治工作不断深入,小厂供应的产能将逐渐萎缩;另一方面在动力电池市场快速增长的推动下,溶剂的市场需求增量却在不断攀升。
三是添加剂技术落后。电解液添加剂具有资产投入重、技术门槛高、安全风险大的特点,超威新材料董事长郭军对此深有体会:“由于化工项目涉及到繁琐的环保、安全审批,从研发到产品投向市场需要几年的时间。而几年后的市场需求很可能与最初的预判有较大的差异,一旦把握不准,前期大量的研发投入可能付之东流”。
因此企业的研发热情有限,多数企业工艺水平落后。其次添加剂市场体量较小,市场需求的供应结构不稳定,电解液厂商不时面临拿货难的局面,因此不少厂商选择采购国外的添加剂。有实力的大型电解液厂商和六氟磷酸锂厂商则自行研发电解液添加剂,包括新宙邦、江苏国泰、石大胜华等企业均有布局。
毛玉华指出,当前电解液市场产能结构性过剩,是产业发展的必经阶段,电解液溶质、溶剂、添加剂等原材料供应上的问题,也在逐渐解决。预计未来2~3年内,高端产能的提升,足以满足市场需求。
高比容量趋势是挑战更是机遇
2016年10月,国家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20年的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目标为350wh/kg,2025年目标为400wh/kg,2030年目标为500wh/kg。进入2017年,电池能量密度被纳入补贴标准后,三元电池取代磷酸铁锂电池成为主流技术路线。
要实现2020年电池能量密度达到350wh/kg的中期目标,高镍三元的发展趋势会是必然选择。由于正极材料中镍的比例不断提升,与之配套的负极、电解液、隔膜等材料也要随之不断更新,相关企业面临的研发压力可想而知。有券商分析师认为,随着三元动力电池走向台前主力位置,在成本压力下,基于高镍、硅碳负极等新型正负极材料的电解液研发生产工作,将极大地考验电解液企业。
香河昆仑总经理郭营军指出,高镍三元电池的电压比较高,能量密度提升电压也会随之提高,高压越高电解液的分解能力越强,因此解决方案复杂,技术门槛很高,相关企业没有足够的研发实力和研发渠道,很难做好产品。
当前动力电池的比容量正以年均50wh/kg的速度在提升,对电解液的性能要求也在不断攀升,不过在相关电解液厂商看来,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并不是主要挑战。郭营军指出,对于多数基础技术储备比较好的企业而言,适配出高比容量的电解液,技术难度并不大,只要与上游厂商的配套能完成,3个月就能更新一款产品,关键挑战在于能量密度提高后,电池的安全如何保证。
毛玉华表示:“三元电解液能量密度提升后带来的安全风险,目前还没有找到从根本上解决的方法。”目前各大电解液企业都在寻找方案,解决电解液高压趋势下,对电池安全、循环效率、工作温度范围等性能造成的不利影响,比较主流的方向是研发新型锂盐添加剂LiFSI。
LiFSI添加剂可以抑制气胀,提高电池安全性。提高电解液的电导率、高低温性能和耐水解性。不过国内目前还没有量产LiFSI的企业,主要是依靠进口,且使用量很小。基于LiFSI符合未来电解液高安全和高能量密度的发展趋势,各大材料企业已经开始积极储备并研发布局LiFSI的应用。
早在2016年7月,新宙邦便发布公告,拟以控股子公司博氟科技为项目实施主体,投资建设年产200吨双氟代磺酰亚胺锂(LiFSI)项目,项目计划投资2000万元。目前该项目已顺利试产,部分工艺正在进一步优化。此外,天赐材料、永太科技、杉杉股份、氟特电池、江苏华盛均已积极建设LiFSI产线。
当前动力电池市场正处于产业转型期,电解液产业发展也随之剧烈调整,市场主体面临着来自外部市场环境和内部战略调整的诸多挑战,行业洗牌加速。不过,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研发压力更有利于推动产业格局的建立,对于具备战略眼光和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而言,越大的挑战意味着越大的机遇,只要能把握住产业发展的脉络,立足行业趋势,抢占先机,即使是中小型企业也有机会从市场中脱颖而出。
上一篇:2017年大型锂电池投资项目
下一篇:钴供需量越来越大,供应难题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