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1606次 | 2021年05月26日
电池热失控真相,是不是内短路惹的祸?
关于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是最严重的安全事故,它会引起锂离子电池起火甚至爆炸,直接威胁用户的安全。锂离子电池发生热失控重要是由于内部产热远高于散热速率,在锂离子电池的内部积攒了大量的热量,从而引起了连锁反应,导致电池起火和爆炸。
发热失控的因素很多,总的来说分为两类,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重要是:电池生产缺陷导致内短路;电池使用不当,导致内部出现锂枝晶引发正负极短路。外部因素重要是:挤压和针刺等外部因素导致锂离子电池发生短路;电池外部短路造成电池内部热量累积过快;外部温度过高导致SEI膜和正极材料等发生分解。
研究对象为以石墨为阳极,单晶层LiNi0.5Mn0.3Co0.2O2(NMC532)为阴极,PET/陶瓷无纺布为隔膜的25Ah方型动力锂电池。详细分析了在有无阳极存在时,阴极的产气、结构(相)转变和产热情况。
通过两部分设计安全机制实验,首先对全电池进行ARC测试,其次对电池各组件进行详尽的后续测试。
该动力锂电池展现出良好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首周放电容量为25.04Ah,292周后仍有24.08Ah,容量保持率高达96%。即使在4C时,仍有21.5Ah的容量。
充电温度:0~45℃
-放电温度:-40~+55℃
-40℃最大放电倍率:1C
-40℃ 0.5放电容量保持率≥70%
采用EV+ARC监测动力锂电池的热失控过程
T1为自加热的起始温度,T2为热失控温度(TR),T3为最高温度。T1为115.2℃。仪器精确的记录下此温升过程(T1→T2)的化学副反应。首先,阳极的SEI膜分解,造成暴露的嵌锂阳极与电解液进一步反应,形成新的SEI膜,同时也出现热量;SEI不断地重复形成,造成阳极表面碳酸酯组分的消失和无机成分的上升;副反应接连发生,造成温度不断上升直至热失控温度TR(T2=231℃)。这时,电池温度呈指数是上升,放热反应异常激烈,伴随电池释放出大量烟雾;此外,电池的体积膨胀非常明显,证明此过程的放热副反应由出现气体引起。达到T2后,电池温度在几秒之内,快速增至815℃,达到最高值T3。
图325AhSC-NMC532/石墨的热失控表征A.热失控阶段,升温速率、电池电压和电池内阻与绝对温度的关系;B.热失控前,内阻随绝对温度的变化(A图的部分);C.热失控时,电池电压随绝对温度的变化
图3A所示,温升速率的转折点出现于160℃,T1(115.2℃)之后,与上述SEI的重复形成和LiPF6的分解有关,此过程加速产热和产气。电压变化显示,热失控(T2=231℃)发生时,电压维持在2.0V以上,证明并没有发生内短路。
电池内阻的变化分四个阶段:
阶段Ⅰ(<145℃),内阻缓慢增至22.1m。副反应较少;
阶段Ⅱ(145175℃),内22.1m→143.3m。电池袋在145℃破裂,加速了电解液汽化,造成内阻急剧增大;阴极阻抗的增大也使电池内阻增大;阳极表面SEI的分解导致无机成分新增,降低了离子电导,也导致电池内阻增大;
阶段Ⅲ(180231℃),内143.3m→56.5m。在热失控前,内阻的降低是因为过渡金属的溶解和锂盐的分解,将在后面证实;
阶段Ⅳ(>231℃),内阻56.5m→1011.2m。在热失控后,电池燃烧,电压在几秒内快速降为0,内阻随后快速升至1011.2m,此时隔膜瓦解,电池完全失效。
图4PET-陶瓷无纺布隔膜的结构和热稳定性:
PET-陶瓷无纺布隔膜的结构和热稳定性
PET-陶瓷无纺布隔膜在热稳定性测试后的照片(室温450℃),SEM扫描,室温和450℃时的形貌和元素mapping;
室温500℃过程中,隔膜的DSC热流和TGA失重,升温速率为10℃/min;
PET-陶瓷无纺布隔膜的SEM照片,插图为Al2O3表面的放大SEM照片;
隔膜的截面图,Al2O3颗粒包裹的PET无纺布纤维
与传统的PP、PE隔膜相比,PET-陶瓷无纺布隔膜展现出优异的热稳定性。如图4A所示,在230℃下存储30min,只发生非常小的热收缩(1.2%)。如图4B表明,PET在257℃发生熔化伴随吸热,在432℃才会发生降解伴随失重。图4C的SEM表明,无纺布PET纳米纤维是包埋在陶瓷颗粒之中,并非是陶瓷颗粒的双面涂覆修饰。图4C的截面SEM表明隔膜厚19.5μm
图5通过DSC测试充电态电池各组件的产热情况:A.无电解液存在时,充电态电极(CE);B.电解液存在下,充电态电极。An阳极;Ca阴极;Ele电解液;CE充电态电极
图5A表明阴极和阳极单独的产热均远远小于阴极和阳极共存时的产热;图5B表明,电解液的存在与否对产热并无明显影响。因此,不管电解液是否存在,将阴极和阳极混在一起,将会出现大量的热量。作者推测,阴极阳极之间存在相互用途,可能是化学反应。
图6充电态阴极材料的结构转变,产热和O2释放:
充电态阴极材料的结构转变,产热和O2释放
A.高温XRD
B.在不同温度下,用DSC和TGA-MS系统测量的现场产热和释氧情况
当高温时,脱锂的NMC并不稳定,会发生结构转变伴随O2释放。作者推测,热失控的原因是释放的O2与阳极之间的相互用途。图6A表明,NMC532在200℃时,开始发生层状结构向尖晶石结构的转变,直到350℃时结束。图6B表明,研究产热的DSC曲线和研究O2释放的MS曲线均与结构变化图一致,在276℃出现峰值,意味着严重的相转变。
图7充电态阴极和阳极之间,在化学反应层面的相互干扰:
充电态阴极和阳极之间,在化学反应层面的相互干扰:
单独的充电态阴极,出现较强的氧气释放的峰值;然而,充电态的阴极和阳极都是存在时,基本没有释氧,但在相同温度区间的产热量显著变大
阴极和阳极之间,基于化学反应的相互干扰示意图
高温下,充电态阴极释放O2,只出现少量热量;而有阳极存在时,O2热失控。因此,为保动力锂电池系统的安全,热管理系统要在热失控发生前采取干预,否则即使是具有最强散热功能的液氮,也难以防止电池着火。
液氮冻住电池后的表征
206℃时加入液氮,电池温度和电压的变化曲线,插图为液氮冷却后的电池的正面(i)和侧面(ii)照片;
Z型叠片的构造和电池在206℃下液氮冷却后,内部阴极、阳极和隔膜的照片
液氮使206℃的电池迅速降至-100℃,虽然事先电池袋的侧边就已发生爆裂(图8A)。图8B显示拆解后的电池组件,隔膜表面没有可见洞或破损,表明其能维持电压稳定并有效防止短路;阴极表面和对应的隔膜位置有黑带,为Ni、Co、Mn过渡金属的沉积;阳极无明显变化。
后续测试
初始充电态和热失控前的NMC532的SEM照片;
初始充电态和热失控前的NMC532的元素组成;
初始充电态和热失控前的NMC532的XPS分析
图9A显示,热失控前的NMC颗粒粗糙而起始NMC光滑,粗糙层与磷化物的形成有关(图9B中P含量新增)。图9B表明Ni、Co、Mn的含量在热失控前较初始值有所下降,意味着在自放热阶段金属离子的溶解流失。图9C中,XPS的O信号表明,结构转变重要发生在材料表面;Mn信号表明,热失控前,正极的Mn已完全消失,并出现在隔膜和负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