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696次 | 2021年06月24日
动力电池电动汽车续航1000公里背后“追问”
近期,包括广汽新能源、上汽旗下智己汽车、蔚来等多家车企宣布将推出续航1000公里的电动汽车,引发了行业关于配套电池技术成熟度及可行性的争议和讨论。
在1000公里续航的实现上,不同的车企及电池公司给出了差异化的实现路径,有的采用石墨烯基技术,有的采用“掺硅补锂”技术,有的则采用固态电池技术。
无论哪种技术,必须正视的是,短时间内大规模量产装车都并不太现实,而且从产业技术及市场发展的角度,此举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商业跟风行为,并不理性。
第一,在技术未实现革命性创新的情况下,续航里程更高意味着要在车内堆入更多电池,车体自重更高,进而导致车辆整体耗能和碳排放更高。这并不符合减碳整体目标。
第二,续航里程提升过快,电动汽车安全性有降低风险。续航里程的提升除了“堆电池”外,普遍以提升电池能量密度为重要途径,但能量密度越高,电池的安全隐患就越大。
充电温度:0~45℃
-放电温度:-40~+55℃
-40℃最大放电倍率:1C
-40℃ 0.5放电容量保持率≥70%
第三,成本高。现阶段续航里程的提升一般伴随着成本的提升,因为电池是电动汽车成本最高的部件。1000公里续航在经济性上并不合理,会造成电动汽车在价格上高于燃油车,而最新提出的固态电池、石墨烯基电池的商业化,长久以来也都面对着成本高企的问题。
而换个角度来看,车企关于续航的追求,暴露出的其实是消费者目前在充电便利性上的问题。业内分析指出,要解决续航焦虑的痛点,单纯追求续航并不合理,而应该在充电便利性上找突破口。
多位业内人士提出,要解决电动汽车消费者的里程焦虑,充电便利性比提升续航里程更为重要,要把充电便利性跟续驶里程这两个参数适当地协调起来,否则会陷入到一味上续航的“迷途”之上。
下一篇:“电池欧洲”战略2030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