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1355次 | 2021年06月29日
锂离子电池之后的新电池——锂-空气电池
锂离子电池之后的新电池——锂-空气电池
锂离子电池之后的新电池——锂-空气电池专家预测,一种名为FSI(FluoroSulfonylImide)的负离子有望成为替代TFSI的物质。这种物质与TFSI不同,左右两侧带有的并非是CF3,而是F。F比CF3小,因此减小了整体大小。如上所述,离子小的话,电荷密度就会变大,容易形成结晶,但这种程度大小的离子,越小粘性就越容易降低,效果就越好。原由是离子液体是通过离子抵抗液体本身的粘性进行运动来推动电荷的。
上面一直在说负离子,其实正离子也有多种选择。比如,可以使用名为EMI(1-ethyl-3-methylimidazolium)的物质。在融点方面,使用TFSI的盐为-18℃,使用FSI的盐为-12.9℃,实际使用时没有大的差别。而25℃下的粘性不同,FSI从32.6mpa·s降至17.9mpa·s,降低了约一半。而且,FSI用于电解质时,体现性能的离子导电率也从9.1mS/cm升至16.5mS/cm,提高了近一倍。这些指标虽然不及目前普遍使用的有机溶媒,但与有机溶媒属同一级别。这样,FSI便有望使用到电池上。
在实际对试制电池进行试验后,得到了未曾预料到的结果:FSI与TFSI不同,不会损伤负极。而TFSI存在用于电池时会损伤负极的严重问题。而且原由不明。
虽然目前尚未到评价性能的阶段,但从不会腐蚀负极这一点来说,至少工作性能已得到基本证实。由于“富有潜力”(关西大学的石川),因此性能今后还将不断提高。
充电温度:0~45℃
-放电温度:-40~+55℃
-40℃最大放电倍率:1C
-40℃ 0.5放电容量保持率≥70%
实现全固体电池的粒子包覆技术
弃用有机溶媒的第二途径就是全固体电池。正极、负极原本就是固体,接下来只需将电解质变成固体即可。大阪府大学一直在研究使用硫化物类电解质的全固体电池。比如,加热Li2S-p2S5类玻璃进行结晶化后的电池,其室温下的导电率达到了10-3S/cm以上。已经达到与目前使用的液体电解质相同的水平。而且,导电率还有可能进一步提高,有望成为达成“7倍”这一目标的“黑马”。
大阪府大学于09年四月与丰田共同发表了用于全固体电池的粒子包覆技术。全固体锂充电电池有薄膜型和堆积型。要想在汽车上使用,容量是决定性因素,因此大阪府大学对能够提高容量的堆积型展开了大力开发。详尽做法是将负极活性物质、正极活性物质及固体电解质三样分别制成粒子,按照浓淡层次法逐渐改变混合比例,进行掺合、叠加。
该办法的难点在于粒界的接触阻力。这种情况下,假如中央的电解质为液体,便可利用“濡湿”现象来确保固体与液体的接触。而固体之间不同,微观来看惟有一点接触。对此,业内一直采取施加压力,使粒子发生纤细变形,以此来新增接触面积的开发思路。
大阪府大学却选择了另一方向作为冲破口,通过用固体电解质薄膜包覆电极活性物质微粒子的表面,来降低接触阻力。电极活性物质采用LiCoO2(钴酸锂),固体电解质采用Li2S-p2S5类材料,粒子包覆采用pLD(脉冲激光烧蚀沉积)法。
pLD是薄膜沉积办法之一。就是用激光轰击靶材,使靶材溅射出来的物质在底板上形成薄膜。这里的做法是,在上面设置靶材,在下面设置底板。一边振动底板,让LiCoO2粒子流动,一边使固体电解质沉积于粒子表面,形成薄膜。用该粒子制造全固体单元时,与利用未经包覆的粒子制造时相比,单元的容量更大。粒子包覆的有效性得到证实,使全固体电池向实用化迈进了一大步。
上一篇:电动自行车电池系统解析
下一篇:干电池的回收解决工艺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