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动力电池热管理设计 四点不可忽略关键元素

钜大LARGE  |  点击量:587次  |  2021年08月23日  

电池热管理系统的设计,是保障电池运行安全的决定性外在因素。也是提升电池系统寿命等性能指标的关键所在。它笔直关系到电池系统最终的成败,可以一票否决设计成果。


从热设计过程来看,关联元素很多,如同在支点上找平衡。最终的目标,技术执行的结果,就是保证系统内所有化学电芯工作环境的“舒适性”、“均温性”。做到这一点,众多电芯的性能才能“齐头并进”,发挥出最好的用途。


在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系统早期的设计中,不乏以电池布置为主。打开箱体,满满当当的都是电池,热管理设计难觅踪影或被弱化,没有作为关键环节对待。近些年,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客户对“缩小使用差距(和燃油车)”很急切,从功率角度、环境适应性,对电池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热管理被赋予了新的使命。这就要运用科学完整的开发流程,循序渐进,认真对待每一个小环节,让热设计满足电池系统要求。


不可忽略关键元素之一:电芯本体传热并非想象的好,系统温点布置需标定


不管是圆柱电芯、方形电芯还是软包电芯,都是由多层极片重叠而成。如某品牌方形电池,45Ah,由23片正极片+24负极片+N片隔膜+若干电解液组成。

过针刺 低温防爆18650 2200mah
符合Exic IIB T4 Gc防爆标准

充电温度:0~45℃
-放电温度:-40~+55℃
-40℃最大放电倍率:1C
-40℃ 0.5放电容量保持率≥70%

电芯成分和金属材料,差距非常大。也就是说,让电池表面的温度,传热到最内层,时间长度很长。更为紧要的是,均温特性,会变得非常差。从电池出产工艺角度分解,还有更多的差异影响着传热、均温:


其一:同一片极片存在温差(因涂布厚度工艺)


其二:叠片工艺不同传热途径不同(卷绕工艺沿着铂片方向导热,叠片传热是沿着叠层的垂直方向)


其三:极耳温度不完全代表极片的中心最高温度(极耳通过连接片与极片相连,工艺、材料是有差异性的)


通过上面分解比较,单体电芯上温点采集布置,是不确定的。同时,单体电芯组成的模组、包体,因结构设计、布置的差异,也是完全不同的。要通过标定完成温点的布置设计。如,Leaf电池系统有4个采集点,分布于箱体的不同位置。仅从采集数量上看,日产是很自信的。但其背后,完成了多少轮试验,这种开发的辛苦,我们不得而知。

无人船智能锂电池
IP67防水,充放电分口 安全可靠

标称电压:28.8V
标称容量:34.3Ah
电池尺寸:(92.75±0.5)* (211±0.3)* (281±0.3)mm
应用领域:勘探测绘、无人设备

不可忽略关键元素之二导热界面材料使用选择


图中①③④⑤都与热有关系


1)用在电芯之间的用途①:导热、隔热。听起来仿佛是有些矛盾。我们在使用中,的确也是游离在其矛盾的边缘上。在正常运行,充放电过程中,我们是希望其导热性好的。这样,系统的均温特性可以得到保证。当发生故障,如短路、热失控,我们又希望其绝热,让相邻电芯免受株连。


2)当用在电池和导热板之间的时候③,我们不仅仅要求其导热性好,还要导热平均,绝缘性好。这也是一对矛盾。从材料角度,导热性和材料绝缘因添加成分取舍,其性能天平会有倾斜。下面界面材料数据,可以看出材料的一些部分选择特性。仅供参考。


案例数据:source:苏州佰旻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除了上述关联热性能、电性能的选择外,还有结构上的一个选择。电芯在充放电过程中,会有一定的膨胀,这时,要结构方面吸收这个变量。界面材料,自然也担起“缓冲”的用途。总之,辅件虽小,用途很大。要很好的“选择设计”。另外,还有一个“选择”,就是品牌的选择。目前市场上,品质良莠不齐,一些不好的产品,用超低的价格引诱。切莫因小失大。我是见证过因小小的一片导热垫全部返工的案例。选择产品厂商,关注其试验能力,用真切数据说话。


不可忽略关键元素之三系统箱体的局部隔热


有关水冷系统设计,我们在局部还是做了一定的隔热设计。下底板的隔热紧要用途是阻止来自地面的高温辐射传热。上面的隔热棉紧要是阻断电池系统对车身或乘舱的传热。从安全角度,隔热用途也是很大的,一旦发生电池系统故障燃烧,能起到对乘员舱缓解和保护用途。目前,箱体还做不到完全隔热设计,原由很多。但是,对电池系统热的精准设计方向是正确的。隔热设计也会被要求的。


不可忽略关键元素之四:自然冷却的电池系统,也要热管理设计元素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自然冷却是依赖箱体冷却,没有主动的设计元素。看来,这种观点,是要修正一下的。


1)电池系统外箱体气流的导流通道


这一点,我和很多相关相关经验丰富的结构工程师做过讨论。他们很认可这一点。当电池充放电倍率在1-2C,使用环境温度也满足需求。使用自然冷却是合理的。这种冷却,箱体自然变成了一个“散热片”。车辆移动时,箱体外形对气流的导流是要设计的;电池箱体与车身结合的间隙也是有要求的。


2)电池布置的容积率


这一点大家可以理解的。当采用自然冷却的时候,电芯之间间距是加大的。从自然对流的角度,电芯间隙5~10mm才能形成有效通道。同时,模组之间,模组和箱体之间,保留了很大的对流通道。我做过一个分解,空隙容积率在40~50%,自然冷却是最有效的。


小结


本文阐述的是工作中的一点体会。在热设计过程中,其实还有两个至关紧要的因素:一个是“理解化学电池”。很多做热设计、热仿真的工程师,都是从其它范畴转型过来的。这种跨专业的“理解”是要学习的。惟有根植于你的思想理念中,你才能体会到,热系统设计,不仅仅是控制高温或低温哪么简单,这只是你设计的一小步,而把系统做的“均温”才是你的本事。另一个关键“是电池的热模型”,这个概念提出很多年了。大家也在默默的做。我的理解,做的还远远不够,数据还不够丰满。本文没有描述,放在后期留做专题讨论。


以上解析,仅仅指出了正向热设计要的“循序渐进”;要把很多的元素溶入其中,从“清晰的需求”入手,把热设计做清楚。同时,把“关键“元素设计做充足、做完整。通过不断努力,相信一定能设计出一流的产品。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