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617次 | 2021年11月24日
补贴退坡差价由谁承担?车企与电池厂价格拉锯战难解
今年以来,补贴大幅下降,“降低成本”成为了新能源车企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之下,整车公司对电池供应商提出了电池降价30%以上的要求。
高工电动汽车网了解到,整车公司与电池厂就电池价格谈判,但双方心里可接受的目标价格相差太大,双方谈判就此陷入胶着。整车厂认为,补贴退坡出现的大部分差价应由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承担,而电池厂则认为承担大部分成本压力并不公平。
业内专家认为,补贴退坡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向市场化的必经阶段,2017年是补贴退坡的第一年,未来面对的成本压力还会更大。并且未来补贴完全退坡,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面对更多的挑战,包括与外资品牌、合资品牌及传统燃油车的激烈竞争等。
因此,业内专家认为,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公司应通过技术研发创新、深度协作等措施共同渡过成本难关。唯有如此,才能提高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争夺未来汽车市场的话语权。
双方谈判陷入胶着
充电温度:0~45℃
-放电温度:-40~+55℃
-40℃最大放电倍率:1C
-40℃ 0.5放电容量保持率≥70%
2017年补贴金额较去年综合退坡40%,客车方面最高幅度达60%。而由补贴退坡出现的差价达2-4.4万元、甚至数十万元。终端商对价格变化尤为敏感,显然,这部分差价由终端商承担并不现实。但是,假如补贴退坡出现的差价全部由车企承担,车企将面对巨大的亏损风险。
对此,整车厂认为,动力锂离子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占据着整车成本的30%~50%,且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还有很大的价格下降空间。因此,补贴退坡出现的差价大部分应由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承担,电池公司应该降价30%以上。
其中,不少车企相关负责人认为,目前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成本普遍较高,车企的净利润并不高。假如车企长期承担这部分差价,公司将面对较严重的资金问题,甚至是生死存亡问题。
而湖北省汽车学会副秘书长雷洪钧也表达了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应当降价20%且是必然趋势的观点,他认为,“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已经明确表示,财政补贴的核心对象是动力锂离子电池,而据相关部门数据统计,2016年近八成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实现了利润上升。其中,净利润增幅同比超过100%的公司达到近50家。这说明,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政策制定是有科学根据的,动力锂离子电池降价也是有空间的。”
相反,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认为,由电池厂独自承担补贴退坡出现的大部分成本并不公平。一方面,自2016年底以来,电池原材料大幅上涨,导致动力锂离子电池制造成本直接上涨近5%-8%。另一方面,整车厂降价诉求较为强烈,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面对着“上下挤压”的发展窘境。
其中,中信国安盟固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刘正耀表示,现阶段,电池公司降成本的压力非常大,原材料价格上涨,降价30%困难非常大。同时,他认为,要做到“提质降价”的双重标准并不容易。“单纯考虑降低成本,而忽视品质和安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另一位不愿意具名的电池公司高层透露,“由于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电池公司现阶段最多只能降价10%,否则公司将面对亏损。”
实际上,在2016年底补贴政策还未出台前,整车厂就开始与电池公司进行洽谈,20%的降本要求已成为整车公司的集体诉求。2017年补贴整车出台,整车厂要求价格降低30%以上,经过几轮商榷,但由于双方心里可接受的目标价格相差太大,双方谈判陷入了胶着状态。
降价的要求
根据不愿意具名的某车企高管透露,“有些电池公司愿意降价,只是他们对车企提出了‘保证利润维持在25%’以及保证数量等要求。”
“我们也很无奈,电池公司要求车企承诺量,但谁来承诺车企的量呢?”上述车企高管补充道,在经历了目录重审等政策调整的系列影响后,各大主机厂2017年第一季度的产销量并不乐观。
降价直接导致利润空间的缩小。有不少电池公司认为,在电池需求总量不增的情况下,降价了就等于白白牺牲了利润,而销量却不能有明显的变化。同时,补贴政策由预拨改为事后,电池公司的资金压力本来就大。为此,部分电池公司对车企提出了“保证销量”及“保证利润”等要求。
综合来看,受目录重审、补贴大幅下降等影响,今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总销量出现负上升。2017年是补贴退坡的第一年,未来几年还将面对更大成本压力。假如整车公司和电池厂依旧处于胶着状态,2017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将受到较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后续的发展。
此外,新补贴政策还要求单位购买新能源车要跑3万公里才能拿到补贴,且对能量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车企将更加谨慎地选择电池供应商,与更加有实力的电池厂商达成深度合作关系。
因此,业内专家认为,2020年之前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时期,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公司应通过技术研发、深度协作等措施来共同渡过成本难关。有关车企而言,有关车企来说,除了通过整个产业链的提升及供应商成本下降之外,更多的是通过技术进步来降低成本;而有关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来说,从技术研发着手,提升产品合格率,是降低成本的一种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