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806次 | 2018年08月05日
全固态电池将成为动力电池产业关注的焦点
日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报告(2018)》(下称“蓝皮书”)发布。蓝皮书总结了2017年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情况,并指出全固态电池将成为产业关注的焦点。
据蓝皮书数据,2017年,我国动力电池产销量持续快速增长,行业集中度在竞争中提升。在动力电池配套企业方面,2017年国产新能源汽车共有98家动力电池单体配套企业以及2家燃料电池企业,相比2016年的企业数量减少了1/3,《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的实施以及日趋成熟的市场竞争使一些技术落后的企业或被兼并重组,或选择退出汽车动力电池的生产与销售。
能量密度有较大提升是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又一良好信号。据蓝皮书统计,至2017年底,在纯电动乘用车动力电池配套量方面,近30%的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大于120Wh/kg,对应单体能量密度在160Wh/kg以上,并且全部都是三元材料电池。今年2月四部委发布《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以及后续发布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中,配有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系统的纯电动车型比例显著提高,部分纯电动乘用车搭载的三元电池系统能量密度超过150Wh/kg。蓝皮书认为,与技术水平直接关联的补贴标准对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具有直接有效的促进作用。
在销售价格上,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的销售价格整体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17年底动力电池系统价格的行业平均水平已降至1.4-1.5元/瓦时,相比2016年底的2.0元/瓦时下降了25%,对比《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要求的2020年系统成本降至1元/瓦时以下的目标,差距已不大。
虽然动力电池成本控制取得客观成效,但降本压力下,动力电池生产企业的整体盈利情况并不乐观。据蓝皮书分析,主要原因之一是上游原材料价格不合理的快速上涨使企业采购成本大幅增加。如三元材料中的重要元素金属钴的价格从2017年初的27.1万元/吨涨至年末的53.5万元/吨,涨幅高达97%。产业亟需寻求突围途径,目前已有所进展,一是国内部分企业正在布局海外,意图掌握矿产资源,把握定价主动权,二是在技术方面,加快开发高镍低钴甚至无钴的新型电极材料。
充电温度:0~45℃
-放电温度:-40~+55℃
-40℃最大放电倍率:1C
-40℃ 0.5放电容量保持率≥70%
蓝皮书预计2018年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将进入规模化退役。预计2019年动力电池回收量将达11.4万吨,2020年将达到25.7万吨。现阶段我国出台多项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回收路线渐趋清晰,但是回收商业体系仍待健全。蓝皮书指出,三元电池具有较大的回收价值,回收企业可以实现盈利,而磷酸铁锂电池回收则难以为企业带来可观利润。未来当新体系电池充分发展后,其再生利用价值或会降低,因此探索新的商业模式、综合采用激励手段才能有效促进材料再生利用的开展。
根据发改委等三部委联合发布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超过300Wh/kg。面对顶层设计的要求和下一代电池技术路线的突破,具有高能量密度以及高安全特性的固态电池正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关注。蓝皮书称,日韩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开始发力布局和加速固态电池的研究与开发。在中国,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和赣锋锂业、宁德时代等研究机构和企业也在进行固态电池的开发。蓝皮书预测,固态电池产业化的实现或许将提前到来。
蓝皮书同时指出,我国动力电池产业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企业过于追求高补贴而导致电池安全隐忧、产能扩增过快而优质产能不足、电池规格尺寸偏多、缺少对核心技术专利的掌控等。针对以上问题,蓝皮书建议企业在电池生产制造环节需进行更细微的精益控制、持续重视安全问题;行业要研究退役动力电池性能评价技术,研究商业化梯次利用的可行性;政府要发挥市场主体积极性,构建激励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
蓝皮书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和大连松下汽车能源有限公司联合编著。蓝皮书副主编方凯正在发布会上提醒,对于动力电池产业,政府、企业和媒体不能盲目地拔苗助长,应该清醒地看到过度补贴导致的虚假繁荣,并认识到我国和其他国家在制造能力和管理水平上的差距。
上一篇:2018年上半年新能源政策汇总
下一篇:2018年动力电池出货量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