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835次 | 2022年07月01日
LG18650电芯上涨20% 国内公司可"趁虚而入"?
面对从2017年涨到2018年的钴价,LG终于也"坐"不住了。
近日,有消息称由于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LG原厂通知,自2018年二月起,LG18650全系列电芯价格将上涨15%-20%。18650型电芯广泛应用于充电宝、电动汽车、笔记本、强光手电筒等领域。
接到消息,高工锂电第一时间联系国内相关LG在国内的电芯代理商进行核实信息可靠性,但对方表示尚未接到具体消息,因此无法就消息真实性给予肯定答复。
但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从2017年以来锂电原材料价格形势和LG旗下18650电芯产品性能、产量特点来看,这则消息的可靠性较大。
一方面,数码电芯的核心材料钴酸锂价格在2017年保持着全年上涨的态势,且涨价浪潮已经延续到2018年。
充电温度:0~45℃
-放电温度:-40~+55℃
-40℃最大放电倍率:1C
-40℃ 0.5放电容量保持率≥70%
在国际电解钴、金属钴、硫酸钴等原材料价格暴涨的刺激下,钴酸锂的价格在2017年初就出现暴涨,2017年二月中旬,钴酸锂价格超过27万元/吨,较2016年底上涨近30%。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波涨价势头并未缓解,反而越演越烈,截至目前,钴酸锂报价已达42-45万元/吨,这意味着钴酸锂的价格在2017年已经实现翻番。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钴酸锂涨价的浪潮已经蔓延到2018年初,并有极大可能在2018年刷新纪录。
不久前,全球最大的钴生产国刚果(金)通过了新采矿法草案,钴随之确定被归为战略金属将被收取5%的专利税,和此同时,刚果国有矿业公司GecaminesSA正在推动国内的自然资源重新收归国有。两则消息一出,钴价应声而张,截至目前,钴原料报价已超57万元/吨。
在国际钴价普遍上调的背景下,全球大小锂电供应商都将无可防止地受到影响,随着上轮供货合约期的结束,LG针对原料价格上涨,做出部分产品价格上调的战略决策也和其以往展现出的经营特点相符。
另一方面,LG旗下部分18650电芯产品在国内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且产量规模有限,市场呈现"物以稀为贵"的局面。
国际锂电巨头在产品层面所具备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LG出产的3350mAh18650电芯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该产品长期横扫国内高密度规格电芯市场,这种情况直到现在也没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实际上,囿于技术限制,国内众多电芯厂商此前只能在2000mAh、2500mAh等低密度规格市场进行争夺,后续国内电芯厂商虽然通过不断技术革新和突破,开始进入3350mAh高能量密度市场,但也仅限创明等少数国内优质电芯厂商,可在该领域和LG一争锋芒。
产品性能虽然优异,但LG内部18650电芯的产量配额却并不多,随着近年来全球新能源车市场的爆发,LG电芯业务的重心更是向动力电芯方向进行了极大的偏移,非车用动力电芯产量并未获得显著提升,极大地限制了LG18650电芯的供应能力。实际上,有相关海外电芯代理商透露,2017年内,LG的部分18650电芯产品就曾出现长期缺货。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此次LG大幅上调18650系列电芯价格之前,国内相应18650电芯厂商就已伴随2017年国内锂电原材料价格上涨,率先完成了一轮涨价。
"国内公司和LG在涨价时间上出现了明显差异,在这个过程中,国内市场对原材料价格变动表现的更为敏感,恰恰说明了国内电芯厂商在上游供应链维稳方面的力度有限。"
业内长期关注锂电产业发展的人士解释:"国外电芯巨头重视和其上游原材料厂商保持紧密、稳固的合作关系,合作周期常以年度为单位,因此,即使原材料价格在合同期内出现明显波动,也会为电池厂商留出足够的应对时间,但国内公司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甚至出现过原材料供应价格‘一月一变’的乱象"。
诚然,在钴价涨价之路遥遥无尽的情况下,国外电芯巨头的产业链维稳手段对国内公司具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有保证稳定的供应链支持,电芯厂商才能心无旁骛的拼抢市场,并大幅降低公司面对的经营风险,显著提升风险抵御能力。
但对国内18650电芯厂商来说,此番涨价时间差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消息中显示,LG有意将18650系列电芯价格上涨15%-20%,这意味着一个6节充电宝的生产成本就将直接新增12元,影响力度不可谓不大。相较之下,此前国内电芯厂商的涨价幅度显得十分有限,涨幅仅在2%-5%左右,那么在同类型产品中,国内电芯厂商出产的18650产品有望获得更大的价格优势。
"这种情况下,国内18650电芯厂商可能迎来一定的发展机遇。参考2013年的情况,当时国内也曾发生过国外电芯价格大幅高于国内同类型产品的现象,国内的电芯厂商们借此有力地推动了国内电芯产业的跨越。5年后的今天,国内电芯厂在技术、规模等方面都实现了更大的突破,有机会把握住新的发展契机。"一位国内电芯行业从业人员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