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677次 | 2022年07月04日
继长安和比亚迪、上汽和CATL,还有什么主机厂和电池厂可能合资?
2018年以来,车企和动力锂电池公司之间合资建造动力锂电池厂的消息越来越多。
七月四日,CATL和东风汽车合资成立的东风时代(武汉)电池系统有限公司在东风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成立并建成投产。
七月五日,比亚迪和长安汽车拟联合在重庆两江新区设立合资公司,进行动力锂电池生产和销售。除此之外,CATL和上汽集团、力神电池和东风汽车、孚能科技和北汽新能源等,都已经成立动力锂电池合资公司。
车企为掌握动力锂电池核心技术、降低成本和保障供应链稳定性,而积极向上游扩展。动力锂电池之所以和车厂合资,是因为可以加快产品研发、产量扩张及稳定下游客户。车企和动力锂电池公司的联合建线势必会对市场格局带来一定冲击,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认为这种合资趋势仍将持续,以下几种车企仍有可能参和动力锂电池生产线的布局。
一、实力强的传统燃油车企
充电温度:0~45℃
-放电温度:-40~+55℃
-40℃最大放电倍率:1C
-40℃ 0.5放电容量保持率≥70%
汽车电动汽车已是大势所趋,在智能化、网联化等趋势共同发展下,电动化将加速发展。从2016年开始,实力强的传统燃油车公司纷纷加大新能源业务布局力度,特别是在2017年双积分政策落地后。
传统燃油车的梯队已经比较明显,各集团车企已建立以自身为核心的供应体系,其方式有入股、合资等方式以建立自有的零部件体系。
根据我国车企"希望控制核心零部件"的作风,有实力的汽车集团在布局新能源业务时,对动力锂电池板块都将有一定布局。从目前来看,上汽、北汽、长安、吉利等已经领先一步,其余车企如广汽、长城、一汽集团、江淮等实力强的传统燃油车乘用车公司,GGII认为其为了自身新能源业务的保障性发展,在动力锂电池领域也将会有一些实质性动作。且这类实力强的燃油车企在合资动力锂电池时,会呈现投资规模大、合作方面多等特点。
2017年上市车企营收TOP15
数据来源:公司年报
二、油耗积分为负的传统燃油车企
2017年九月二十七日,工信部、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联合公布《乘用车公司平均燃料消耗量和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双积分政策),并于2018年四月一日正式实行,自2019年度起实行公司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核算。其中,2019年的新能源积分所占比例为10%,2020年的积分所占比例为12%。
根据目前积分情况,2017年乘用车公司共有56家油耗积分不达标,其中负积分排名前十的公司分别为长安福特、长城汽车、东风汽车、一汽丰田(四川)、广汽菲克等。
2017年国内油耗积分不达标乘用车公司TOP10
数据来源:工信部
按照政策规定,油耗积分不达标的公司可通过其自身出现的新能源汽车正积分抵消、关联公司间转让、购买新能源汽车正积分等方式抵偿归零。不能抵偿归零的公司,需向工信部提交产品调整计划,设置达标期限。在其负积分抵偿归零前,对其油耗不达标产品,不予列入车型通告,也就意味着不能对外销售。
从以上传统燃油车负积分排名来看,SUV汽车、合资车企占比较高,在双积分正式实行之际,这些车企和国内新能源汽车、国内或国外动力锂电池公司合资成立动力锂电池公司的可能性较大,一是加快新能源积分的出现,二是合资核心零部件厂,可加快产品开发周期以降低开发成本。
三、对成本较敏感的主机厂
除去续航里程、充电焦虑等因素外,成本高也是新能源汽车推广的一大阻力。动力锂电池则是电动汽车最大成本构成要素。
数据来源:高工产研电动汽车研究所(GGII)
高工产研电动汽车研究所(GGII)测算认为,当动力锂电池成本降至600~700元/KWh时,电动汽车成本才能和燃油车成本相近,然后加上使用成本低、驾驶感强等优势,电动汽车才能真正大幅替代传统燃油车。目前来看,国内动力锂电池成本已经普遍降至1.1~1.3元/Wh的水平,但其相对燃油车的优势还远远未形成。
数据来源: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
目前,动力锂电池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包括向上游传导价格压力、提高产品性能(如能量密度)、规模化或自动化生产等手段,而车企积极和动力锂电池公司合资建设动力锂电池生产线,能够有效控制上游动力锂电池供应和价格,或者通过利润传导、商业模式等方面有效降低动力锂电池成本。
对成本比较敏感的车厂重要是定位做微型车、专用车、低速车的公司,其售价低、品牌溢价力不足、其功能较直接,如物流车作为生产工具,购买者对其投资收益比较看重。GGII认为,这类主机厂会倾向于动力锂电池厂合资建设pack厂或规模较小的动力锂电池厂。
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趋势,不同势力的车厂纷纷布局新能源汽车,如传统燃油车企、合资车企、外资车企、互联网公司等,动力锂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对整车性能、成本等有至关重要的用途,且从供应链安全而言,布局动力锂电池环节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用途。在新能源汽车规模逐渐形成时,各方势力介入动力锂电池环节,一是利于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应用;二是,在多家实力公司纷纷参和情况下,可提升国内动力锂电池的整体水平,以改变国内当前动力锂电池格局仅"一超一强"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