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1031次 | 2022年07月20日
CATL:十四项核心技术助CATL成为全球第一
3年利润翻近80倍,7年市值超1600亿,并在2017年动力锂电池销量一举超越松下和比亚迪成为全球top1,2018年装机量排名前20的公司,CATL以23.43GWh高居榜首……CATL是名副其实的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独角兽",是什么关键的技术助推着这家公司飞速发展?今天,小编就带您了解CATL的14大核心技术。
正文
截至2017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公司及其子公司共拥有907项境内专利及17项境外专利,涵盖了材料、电芯设计、电池组、电池包、储能系统等领域。
其中核心技术及技术来源如下:
1.电芯安全部件
充电温度:0~45℃
-放电温度:-40~+55℃
-40℃最大放电倍率:1C
-40℃ 0.5放电容量保持率≥70%
用途:用于同时解决电池的穿钉和过充问题。
核心技术说明:该技术能够使动力锂电池在过充和穿钉滥用下分别形成独立的保护回路,对动力锂电池进行有效的保护,确保在不同的意外情况下各安全部件发挥其用途。
技术来源:自主研发。
2.单体电芯导电片
用途:用于解决电池的过充问题。
核心技术说明:该技术所供应的动力锂电池能够有效防止导电片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断裂、失效或者变形;提升电池安全性能;在确保电池安全的前提下,将导电片设计在顶盖上进一步减少占用额外的电池空间,提高电池能量密度。
技术来源:自主研发。
3.铜铝复合极柱
用途:用于对负极柱进行铜铝转换,使得铝巴能够和负极柱激光焊接。
核心技术说明:该技术所供应的动力锂电池顶盖结构能够对负极柱进行铜铝转换,并且能够有效防止极柱上段和极柱下段的结合面开裂甚至断开,保证电池之间连接的一致性、可靠性。
技术来源:自主研发。
4.极片辊压拉伸技术
用途:用于对极片进行辊压拉伸,提高极片延展均匀性。
核心技术说明:本技术能有效地降低甚至消除带材的打皱,提高带材的平整性;提高极片压实密度。
技术来源:自主研发。
5.极片隔膜高速卷绕技术
用途:实现极片隔膜高速卷绕,降低成本。
核心技术说明:该技术供应了一种卷制品加工装置,该加工装置包括卷针和整形机构,整形机构包括活动部、第一用途部和第二用途部,卷针的外表面上开设有容纳槽;公司通过改善卷针及相应机械构件,在提高卷绕速度的同时,也实现了隔膜张力的良好控制。
技术来源:自主研发。
6.三元体系低阻抗产品的电解液技术
用途:用于三元体系产品。
核心技术说明:该技术供应了一种可以用于三元体系产品的电解液配方,可以在阳极和阴极均形成有效的界面膜,从而使电池具有良好的存储寿命,并同时降低电池阻抗。
技术来源:自主研发。
7.三元体系抑制产气的电解液技术
用途:用于三元体系产品。
核心技术说明:该技术供应了一种可以用于三元体系产品的电解液配方,可以使得应用该配方的电池体系产气明显得到改善,且具有较高的容量保持率以及良好的低温功率性能。
技术来源:自主研发。
8.一种改性的负极活性材料技术
用途:用于三元体系产品或磷酸铁锂体系产品。
核心技术说明:该技术供应了一种改性的负极活性材料,和传统技术相比,较好地改善了电池的动力学性能、存储性能和循环寿命。
技术来源:自主研发。
9.电池组热管理技术
用途:用于对电池组进行加热或冷却。
核心技术说明:使用该技术的电池组热管理组件能有效提高对电池组的冷却效率,保证电池温度的一致性等;公司通过设置热管理组件提高冷却效率并实现加热。
技术来源:自主研发。
10.电池模组的框架结构
用途:用于容纳和固定多个单体电池,并吸收电池膨胀力。
核心技术说明:使用该技术的电池模组采用具有多个栅格的下壳体和设有导电连接体和安全阀的上盖,使得电芯之间的空间得到充分利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公司通过简化模组结构提高空间利用率。
技术来源:自主研发。
11.模组Pack一体化技术
用途:用于简化电池箱结构,提高能量密度,降低成本。
核心技术说明:该技术可使电池箱体和排布于其内部的电芯通过结构胶粘接,结构胶能够起到固定电芯的用途。
技术来源:自主研发。
12.全自动激光焊接机技术
用途:提高电池生产中焊接工艺的优率和效率。
核心技术说明:该技术有效降低焊接温度,保证焊接过程的稳定性,提高焊接优率和效率;通过改善激光输出一致性和各机构的联动控制,提高焊接优率。
技术来源:自主研发。
13.电池模组的组装工艺技术
用途:用于电池模组的快速组装,提高电池模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核心技术说明:该技术可以提高电池模组的抗振稳定性和电连接性,可使电池的热量快速散发,从而提高电池模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技术来源:自主研发。
14.动力锂电池组的剩余容量的计算方法
用途:准确计算电池组剩余容量。
核心技术说明:该方法通过引入充电修正系数和放电修正系数,降低动力锂电池组的剩余容量的计算中的误差。
技术来源:自主研发。
CATL的核心技术重要来源于以吴凯、赵丰刚、项延火、胡建国、唐红辉等为核心的技术研发团队以自主研发的方式进行的技术积累。这5名核心技术人员所取得的专业资质、重要科研成果和获奖情况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