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234次 | 2023年05月31日
什么动摇了你对新能源车信任
很多车主,尤其是一线城市,最头疼的事情之一莫过于:摇号。但是在一系列号牌政策的影响下,大家还有另一种选择:新能源汽车。但在刚需一族,面对新能源车,也有很多人驻足不前。
新能源对锂电池产业带了巨大的影响,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来源主要应用的是锂离子电池,锂电的性能决定了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和行驶安全,其中锂电材料主元素和杂质元素的含量对锂电的性能有着关键性影响。
锂电池的品质,直接制约着车主对新能源车的选择。
无论是锂电池续航、电池稳定还是电池衰老,都使得人们对新能源汽车采取一种持币观望的态度。
近年来,在全球3C锂电池市场日趋成熟的背景下,动力锂电池已经成为新的引擎,带动整个锂电产业链快速发展,预计未来几年国内对动力锂电池的需求将快速增加,全球锂电池设备市场也会逐渐向中国转移,中国也将成为最大的锂电应用市场之一。
充电温度:0~45℃
-放电温度:-40~+55℃
-40℃最大放电倍率:1C
-40℃ 0.5放电容量保持率≥70%
但锂电池的相关分析检测检测是个很现实的问题,锂电池检测面临的难点大致如下:
源于高含量Li元素的严重电离干扰造成结果不准确
在锂电材料检测过程中,对于高锂的样品(如:碳酸锂、镍钴锰酸锂)的杂质元素检测,往往会发现Na、K元素结果偏高,其它杂质元素结果偏低,且数据常有不稳定的现象。这是由于大量存在的锂离子会使Na和K的分析受到易电离元素(EIE)的干扰。
锂电材料复杂基质造成的结构背景干扰
六氟磷酸锂电解液基体非常复杂,含有大量有机物,并常利用有机溶剂稀释后进样分析。在复杂基体下,在被测元素波长附近,常会产生复杂的结构背景信号,对微量被测元素形成严重干扰。此外,样品基质含有大量含F物质,可能对常规玻璃雾化系统造成腐蚀。
锂电产业链从原材料,到电池材料到废旧电池回收再利用等环节,都需要采用合适的检测手段来进行元素分析。正极、负极、电解液等锂离子电池相关材料中的元素检测是锂电池行业原材料控制的重要项目:Li、Co、Mn等常量元素的含量检测是原材料控制的必测项目;杂质含量对材料品质以及电池产品性能有很大影响,需要严格控制。
电池材料关心的结构、动力学等性能,均与电池材料的组成与微结构密切相关,对电池的综合性能有复杂的影响。每一项性能可能与材料的多种性质有关,每一类性质也可能影响多项性能,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没有特别统一的规律,这给电池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准确和全面的理解锂电池材料的构效关系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检测技术。
上一篇:全球公司纷纷砸钱研发下代电池
下一篇:氢燃料动力电池研发能知难而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