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991次 | 2018年12月17日
中小负极材料企业如何逆袭?
在轰轰烈烈的锂电产业浪潮之下,作为四大关键材料之一的负极材料市场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
一方面,动力电池市场需求激增带动了负极材料的快速发展,给负极材料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在核心技术与产品优势的联动效应之下,负极材料行业市场高度集中、强者恒强的两级分化竞争态势越来越明显。
对于2016年以来的负极材料市场格局,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指出,负极材料行业格局相对稳定但竞争却依然激烈,市场高度集中导致具有实力大型负极材料企业将占据更多竞争优势。在传统负极材料市场成熟之后,价格持续下滑、账期压力增加成为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而新型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有望成为中小企业逆袭的突破口。
负极材料市场高度集中
目前市场上负极材料主要以人造石墨与天然石墨为主,受益于动力电池的强劲需求,人造石墨以其可靠性和安全性成为了负极材料的市场主流。
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调研数据显示,2016年第二季度国内负极材料产量25100吨,同比增55.1%,环比增长16.6%。负极材料市场越来越集中,其中人造石墨市场增长速度最快,人造石墨前五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高达70%。
在此局面之下,上海杉杉、江西紫宸、深圳斯诺、星城石墨、湖州创亚、江西正拓等以人造石墨为主打产品的企业业绩得到了显著提升。
“今年负极材料的市场变化比较平稳,但市场却高度集中,行业两级分化的发展愈来愈明显。”湖州创亚动力电池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博对高工锂电网表示,少数几家企业掌握多数的市场份额,意味着剩余的中小企业竞争将更加激烈,想要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的难度非常大。
“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是企业参与未来竞争的条件,企业的产品要有自己的特色。”深圳市斯诺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鲍海友指出,负极材料领域两极分化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企业参与未来市场竞争要采取差异化、精细化、规模化管理,在客户构建方面也要从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未来,有技术实力和产能规模的企业将获取更多竞争优势,同时也会有更多新型负极材料的应用。
鲍海友透露,目前动力负极材料占公司业务比重达70%以上。公司2015年实际产值2.3亿,从2016年接到的订单来看,增速在3倍以上,预计2016年产值达到6-7亿,出货量达到15000吨。
据了解,尽管今年上半年动力电池市场受国家政策调整影响出现需求放缓,但负极材料企业的出货量和业绩却依然保持增长态势,受影响较小。同时,在产能供给方面,目前国内负极材料产能增长充足,能够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负极材料市场总体保持增长态势,但负极材料企业依然面临着多重压力。
一方面,随着锂电行业的发展和负极材料市场的进一步集中,石墨类负极材料的价格和利润在近年来正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同时,负极材料在未来出现涨价的可能性不大,这也使得负极材料领域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行业洗牌在所难免。
另一方面,受国家补贴至今仍未下发的影响,锂电产业链企业的回款情况还没有明显好转,负极材料企业依然承担着巨大的资金压力。
竞争压力加速新材料研发应用
从当前负极材料市场占比情况来看,人造石墨是当前动力电池负极材料市场的应用主流。然而,在电动汽车续航里程提升和差异化竞争策略的双重要求之下,积极研发生产新型负极材料和技术创新成为了负极材料企业参与未来竞争的必然选择。
业内人士指出,未来负极材料主要朝着两个方向:一是负极材料技术的改进,尤其是在高倍率、高容量、低温高温等方面,开发新型负极材料以满足市场需求,这考验着企业的技术实力;二是扩大生产规模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从目前情况来看,人造石墨还占据着负极材料的市场主流地位,但一些新材料、新技术也发展得特别快。”湖南星城石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皮涛认为,负极材料企业除了做好各个方面的技术储备、具备适应市场变化的技术实力之外,还要抓住主流市场,同时尽早生产出适用于市场的新型锂电池负极材料。
事实上,目前人造石墨的市场主流地位已经开始遭到了多种新型负极材料的挑战。
例如,被冠以“新材料之王”美誉的石墨烯犹如狂风一般近期在锂电池领域掀起了一股研究投资浪潮。但由于石墨烯价格昂贵、应用技术复杂,因此石墨烯作负极材料的大规模成熟应用还存在很长的距离。
石墨的理论能量密度是372mAh/g,而硅负极的理论能量密度超其10倍,高达4200mAh/g,通过在石墨材料加入硅来提升电池能量密度成为业界公认的方向之一。
据悉,特斯拉发布的Model3就采用了硅碳负极作为动力电池新材料。目前,日韩等大电芯厂商已经在做硅碳负极电池的商业化,而大部分的国内负极材料企业也在做硅碳材料的技术储备,主流动力电池企业也在积极推动硅碳负极动力电池的测试和产业化。
业内人士指出,尽管目前各大负极材料企业都在积极研发新型负极材料,但要实现这些新型材料大规模产业化应用还要克服诸多困难。因此,未来3-5年内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市场主流的地位依然难以撼动。
对于中小负极材料企业而言,除了努力提升公司产能规模之外,加快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掌握就成为了在未来市场逆袭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