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919次 | 2019年04月04日
环保发展需要政府与市场进行边界理清
全球第五大水务环境运营企业北京首创股份近日透露,截至2017年底,首创股份在辽宁、河南和内蒙古的项目公司,被当地政府拖欠的水费分别高达1.8亿元、0.94亿元和0.97亿元,滞后月份短则4个月,长则有22个月。而从首创股份的网站和年报等披露的信息来看,该公司被拖欠的服务费累计占主营业务收入的8.6%。
对于环保企业而言,首创的遭遇并非孤例。环保上市公司2018年的业绩报告显示,半数利润增长为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应收账款难以兑现。这也是在股市回暖之际,环保板块股价却跌幅超50%的重要原因。
与环保企业业绩惨淡相对应的是政府对环保空前重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作为重要部分单列,提出“壮大绿色环保产业”,培育一批专业化环保骨干企业。
政府如此重视环保,对环保企业的重点扶持政策和专项政策不亚于芯片企业,为什么环保企业却陷入了连连亏损的境地呢?
目前的主流解释是地方政府的履约意识和履约能力较差,业界担忧,如此下去,社会资本参与环保PPP模式的热情会严重下降。同时,中央重视环保,但地方政府作为治理主体,财政上并没有足够的投入,对环保的重视不如对GDP,污染治理收费拖欠,造成对环保企业比如水务企业拖欠费用。
充电温度:0~45℃
-放电温度:-40~+55℃
-40℃最大放电倍率:1C
-40℃ 0.5放电容量保持率≥70%
这些问题当然存在,但大部分情况下,并非地方政府对环保不够重视。比如城市污水处理费用作为行政事务性收费专款专用,其目的就在于保障地方政府对环境治理的财力。不能否认一些地方政府在环保收费上力度不够,但另外一方面,环保企业为了维护地方关系、提高市场占有率,经常采用赊购的方法提供环保产品和服务,导致出现了大量应收账款,这是更常见的情况。
客观而言,目前环保企业的困境主要是因为环境设施投资模式。当前,环保作为一种公共服务导向的投资,过多依赖PPP模式。PPP模式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政府预算不足的问题,但公共事业本身的回报依赖于政府的总体履约能力,依靠政府存量资产的多少以及运营能力,本质上仍然是依靠政府的财力。PPP模式必然出现现金流不稳定的问题,这是一个全球普遍问题,并非是中国环保企业的特殊问题。
PPP模式具有长周期、风险共担等特征。对PPP项目而言,增加某种公共品投入,应该形成相应的存量资产。但是,目前政府更强调环保带来的公益性,企业也期待项目的长期性,对短期无回报容忍度较高,而且特别看重PPP项目所带来的金融工具。共同作用之下,回报就成为非常靠后的因素。所以,我们可以发现,目前环保PPP项目中,地方政府更乐于选择的合作对象是国企。2016年一共978个环境PPP项目,中标的社会资本为国企的有698个,民企的中标率仅为28.6%。可以预见,如果继续将PPP模式作为环保产业市场化的方向,民营资本仍将难以参与,仍将是首创股份这类国有企业大面积参与,而拖欠款仍然是常态,环保产业的市场化水平还将维持一个较低的水平。
所以,要实现壮大环保产业的目标,根本上应该另寻环保产业市场化的出路,而非继续在投融资上做文章。环保作为一种公共服务,有谁享受谁付费的思路,也有谁污染谁付费思路,后者近年变得更加普遍。相比积极投资的传统手段,最为经济的手段是让“价格”发挥作用。政府应该是一个环保价格的发现者,而不仅是环保项目的投资者。政府可以通过对污染的测算和定价,给出环境公共品的基本成本定价;再通过监管处罚,把价格信号传递出去,迫使企业等污染主体更为积极地做环保投资,如此才能形成环保产业的市场化机制。
当然,鉴于环境保护中存在一些本地市场特点,PPP模式等投资方式带有政府集中付费的特点,所以也有一定价值。问题在于,如果政府作为单一买方,那就要重点考虑如何购买。对于环保等公共产品,其实不应主要通过金融想办法,而应该更多采取财政手段。目前是进一步建立现代财政体系的关键时期,环境投资和购买可以采取财政与税收的方式,完善环境税、能源税等税种,通过价格手段贯彻公共政策,同时也能有稳定的财力购买环境服务。
故而,当前环保企业不赚钱的现象凸显了环境治理的错位问题,从环保政策的长期目标而言,环保企业能赚钱是环保长期机制形成的重要内容。
对于环保企业而言,首创的遭遇并非孤例。环保上市公司2018年的业绩报告显示,半数利润增长为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应收账款难以兑现。这也是在股市回暖之际,环保板块股价却跌幅超50%的重要原因。
与环保企业业绩惨淡相对应的是政府对环保空前重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作为重要部分单列,提出“壮大绿色环保产业”,培育一批专业化环保骨干企业。
政府如此重视环保,对环保企业的重点扶持政策和专项政策不亚于芯片企业,为什么环保企业却陷入了连连亏损的境地呢?
目前的主流解释是地方政府的履约意识和履约能力较差,业界担忧,如此下去,社会资本参与环保PPP模式的热情会严重下降。同时,中央重视环保,但地方政府作为治理主体,财政上并没有足够的投入,对环保的重视不如对GDP,污染治理收费拖欠,造成对环保企业比如水务企业拖欠费用。
这些问题当然存在,但大部分情况下,并非地方政府对环保不够重视。比如城市污水处理费用作为行政事务性收费专款专用,其目的就在于保障地方政府对环境治理的财力。不能否认一些地方政府在环保收费上力度不够,但另外一方面,环保企业为了维护地方关系、提高市场占有率,经常采用赊购的方法提供环保产品和服务,导致出现了大量应收账款,这是更常见的情况。
客观而言,目前环保企业的困境主要是因为环境设施投资模式。当前,环保作为一种公共服务导向的投资,过多依赖PPP模式。PPP模式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政府预算不足的问题,但公共事业本身的回报依赖于政府的总体履约能力,依靠政府存量资产的多少以及运营能力,本质上仍然是依靠政府的财力。PPP模式必然出现现金流不稳定的问题,这是一个全球普遍问题,并非是中国环保企业的特殊问题。
PPP模式具有长周期、风险共担等特征。对PPP项目而言,增加某种公共品投入,应该形成相应的存量资产。但是,目前政府更强调环保带来的公益性,企业也期待项目的长期性,对短期无回报容忍度较高,而且特别看重PPP项目所带来的金融工具。共同作用之下,回报就成为非常靠后的因素。所以,我们可以发现,目前环保PPP项目中,地方政府更乐于选择的合作对象是国企。2016年一共978个环境PPP项目,中标的社会资本为国企的有698个,民企的中标率仅为28.6%。可以预见,如果继续将PPP模式作为环保产业市场化的方向,民营资本仍将难以参与,仍将是首创股份这类国有企业大面积参与,而拖欠款仍然是常态,环保产业的市场化水平还将维持一个较低的水平。
所以,要实现壮大环保产业的目标,根本上应该另寻环保产业市场化的出路,而非继续在投融资上做文章。环保作为一种公共服务,有谁享受谁付费的思路,也有谁污染谁付费思路,后者近年变得更加普遍。相比积极投资的传统手段,最为经济的手段是让“价格”发挥作用。政府应该是一个环保价格的发现者,而不仅是环保项目的投资者。政府可以通过对污染的测算和定价,给出环境公共品的基本成本定价;再通过监管处罚,把价格信号传递出去,迫使企业等污染主体更为积极地做环保投资,如此才能形成环保产业的市场化机制。
当然,鉴于环境保护中存在一些本地市场特点,PPP模式等投资方式带有政府集中付费的特点,所以也有一定价值。问题在于,如果政府作为单一买方,那就要重点考虑如何购买。对于环保等公共产品,其实不应主要通过金融想办法,而应该更多采取财政手段。目前是进一步建立现代财政体系的关键时期,环境投资和购买可以采取财政与税收的方式,完善环境税、能源税等税种,通过价格手段贯彻公共政策,同时也能有稳定的财力购买环境服务。
故而,当前环保企业不赚钱的现象凸显了环境治理的错位问题,从环保政策的长期目标而言,环保企业能赚钱是环保长期机制形成的重要内容。
上一篇:简要介绍当前锂电池组设备生产厂家
下一篇:储能型磷酸铁锂电池的工业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