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1638次 | 2019年04月18日
铅酸蓄电池已经成为快要被“淘汰”的产品,进行智能制造还有必要?
日前在德国汉诺威闭幕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再度引发了人们对未来制造业的全新畅想。而近几年来兴起的3D打印、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又让人感到“智能制造”似乎还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概念”。
其实,在传统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已经开始展露出全新的生命力。就拿汽车制造、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来说,大多数人都见过智能化的汽车生产流水线,也大多知道锂离子动力电池必须配备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较高的生产设备,才能出产高品质的电池。
但对于传统铅酸蓄电池而言,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个已经有160多年历史的电源产品,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能有多高。尤其是在近几年锂离子电池逐渐兴起后,铅酸蓄电池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快要被“淘汰”的产品,进行智能制造是不是还有必要?
带着这种疑问,电池中国网向江苏先特能源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陈英明进行了解。
陈英明认为,铅酸蓄电池实现智能制造,不仅是行业发展趋势,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中国是铅酸蓄电池生产大国,但行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此前,由于行业门槛低,造成业内鱼龙混杂,并对环境资源造成了一定危害。经过国家“环保风暴”的一系列重拳整治,铅酸蓄电池行业集中度逐步提高,行业整体制造水平也有所提升。在这样的发展情况下,很多行业领先企业开始自动化生产方面的布局。
像江苏先特这样的装备企业,正是立足于整个铅酸蓄电池行业的发展,不断在制造设备领域开拓。截至目前,江苏先特已经针对不同用途的铅酸蓄电池,开发出涉及6大系列、500多种规格的产品体系。而国内知名蓄电池生产企业如南都、风帆、超威、双登等,均已采用江苏先特等装备企业生产的自动化设备,这些行业知名企业也正依托智能化制造装备,不断推动企业飞速发展。
最近几年,锂离子电池对铅酸蓄电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行业发展再度出现波折。陈英明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大力推行智能制造,这样不但可以提高电池产品质量、有效降低企业成本,也利于企业后续的布局与行业的健康发展。
相对锂离子电池,铅酸蓄电池在材料、结构等方面存在不同,所涉及的工艺也有所不同,因此铅酸蓄电池制造和锂离子电池智能化生产相比,对生产环境的温湿度、粉尘颗粒等要求并没有那么严格。
但较高的自动化程度,仍可以切实减少人工与铅材料的接触,降低劳动强度,较少粉尘,提高良品率,实现绿色生产。特别是近年来大数据的有效应用,使企业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铅酸蓄电池博览会上,江苏先特展示了其自主研发的全自动电池装配线演示视频,整条装配线看不到一个工人,真正实现了“无人化”。陈英明介绍说,即使国外先进企业,这样一条装配线也还是需要配备2-3名工人进行辅助操作,这也说明这条国产汽车电池装配线的自动化程度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由于电池生产会涉及到多个规格型号,装配线需要调整相应的规格尺寸,这一过程在传统装配线通常需要2小时左右才能完成,而这套全自动装配线换型只需要10分钟,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成本也随之降低。
不仅是装配环节,江苏先特在极片分装、化成、检测等环节,也实现了高度自动化。同时配合自主研发的MES系统,实现各生产环节的数据共享,通过大数据来实现铅酸蓄电池整个生产环节的智能化生产。
目前,包括江苏先特在内的国产蓄电池专用设备企业已经打入国际市场,并取得良好口碑,这也说明目前我国铅酸蓄电池行业智能制造整体水平已有很大程度提高,铅酸蓄电池并非智能制造“荒漠”。
陈英明还表示,其实,我国汽车蓄电池和工业蓄电池的起步较早,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生产工艺方面并非公众传统印象中的那样落后。他表示,公众对于铅酸蓄电池生产方式“落后”的印象,可能是针对部分小型电动自行车电池生产企业,“这也是我们企业的下一步重点目标。”他坦言。
价值洼地往往意味着机遇。对于已经在汽车电池和工业电池智能化装备市场占据七成江山的江苏先特而言,电动自行车电池的自动化生产装备将是企业的下一个利润增长点,而蓬勃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让动力锂电池智能制造装备领域也被画在了江苏先特的更长远的发展版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