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40万元的宝马X1新能源贵在哪

钜大LARGE  |  点击量:886次  |  2019年05月11日  

花40万买一部前驱宝马X1新能源,或许很多人都会觉得这简直是疯了吧。但这是事实,不管是迫于政策压力,还是主动迎合未来趋势,肩负着宝马家族重要使命的X1,今年也推出了插电混动版本。


实拍车型:宝马X1xDrive25Le版,以下简称宝马X1PHEV版。


外型设计:


宝马X1PHEV版本外型与汽油版高度一致,只在细节方面做了部分修改。


蓝色涂装的双肾格栅凸显其新能源身份,跟汽油版X1有了很好的区分。

过针刺 低温防爆18650 2200mah
符合Exic IIB T4 Gc防爆标准

充电温度:0~45℃
-放电温度:-40~+55℃
-40℃最大放电倍率:1C
-40℃ 0.5放电容量保持率≥70%

新车保留了没开眼角的“天使眼”大灯设计,提高了辨识度。


车身侧面:加长版本更加适合中国消费者胃口,插混X1在外观尺寸上与燃油版一致,长宽高是4565/1821/1613(mm),轴距2780mm。


尾部设计与燃油版也完全一致,依然有单边单出的排气布局,不同的是贴上了醒目的Drive标识,更有识别度。


车厢内部:


与外观一样,由于是“油改混”车型,内饰设计上也和燃油版车型无差异。

无人船智能锂电池
IP67防水,充放电分口 安全可靠

标称电压:28.8V
标称容量:34.3Ah
电池尺寸:(92.75±0.5)* (211±0.3)* (281±0.3)mm
应用领域:勘探测绘、无人设备

内饰配色采用了经典而又具有运动风的黑色内饰搭配红色缝线,银色的饰条和深色桃木饰板让较为沉闷的车内带来一丝质感和豪华感。


在现在汽车中控屏幕的军备竞赛中,各个厂家为车型搭载的屏幕一台比一台大,宝马这个6.5英寸的屏幕就显得稍微有点小气了(可选配8.8英寸)。


使用感受方面,屏幕虽然不算大,但比较易用,操作流畅度按照车机标准来说都算是比较高。


仪表盘的样式还是经典的宝马风格,并没有因为这是一台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就做出了大变更,但是小改还是有的。在右侧转速变下方的小液晶屏幕内会显示当前车辆电池的电量。


三幅式方向盘手感非常棒,无论在静态还是动态,X1上的方向盘都能令人满意。


驾驶座椅设计偏向运动风格,两侧护翼也具备有电动调节,在夹紧腰部之后进行剧烈驾驶,座椅支撑性能非常棒,但在日常使用方面这张座椅的填充物有点硬。


后排空间比较宽敞,调整好前排坐姿,我一米七四的个子坐在后排,头顶还有一拳多的空间,腿部空间两拳有余,比较充足。


除此之外,后排座椅也可以进行前后调节,方便日常使用中灵活的分配后排与后备箱空间。


后备箱空间较小,由于电池搭载,因此后备箱地毯也比较高。


如果想要装载较大的货物,后备箱空间也可以进行4/2/4比例放倒,但放倒之后座椅和后备箱不能成为全平状态。


动力与底盘:


宝马X1插电混动车型的动力系统是从F49代X1长轴版上升级而来的,不过打造平台变成了UKL前驱,这个改变对不少宝马忠粉来说,可能一时难以接受,觉得降低了不少操控性,不过它也有其优势之处,就是获得了更好的内部空间。


动力总成,X1插电混动版采用的是1.5T三缸机+电动机的动力总成,前者马力最大136ps、扭矩最高220Nm,两者一起工作时能释放出385Nm的最高扭矩。


续航方面:其电池组来自宁德时代,容量为14.7kWh,通过水冷方式冷却。NEDC可以达到60KM。


电机驱动方式比较独特,一个电机位于后桥,驱动后轮。一个电机整合在发动机上,虽然不直接驱动车辆,但其动力输出轴与发动机动力轴以皮带相连,可以为发动机提供助力。


宝马X1PHEV的充电口位于车头左侧,充电时四周会有一圈呼吸灯不断闪烁,而且全系标配。


关于充电时间,厂家公布的资料为:如果用7千瓦的充电桩充电,充电2.9小时充满80%,3.7小时可完全充满,纯电续航里程为60km。


编辑点评:《高工车评》认为宝马X1PHEV版本采用前驱平虽然失去宝马后驱运动的血统,但却是一个明智之举,作为一台家用SUV,日常使用空间上的需求比操控性能更重要。


但因为X1插混增加了电机和电池以及控制系统,车重有所提升,相比于X12.0T四驱顶配重了220kg,相比X11.5T两驱顶配重了338kg。所以在纯燃油模式下油耗可能更高。


总体看来,宝马X1PHEV版本与燃油版外型差别不大,空间更小,长途驾驶油耗更高,唯一的优势就是在限牌城市也能上新能源牌照,同是是一辆宝马汽车,但考虑接近40万的售价,如果不是为了新能源牌照,你愿意出手吗?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