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576次 | 2019年04月27日
电动车的麻烦并非氢燃料电池车的好消息
4月21日20点15分左右,上海一辆停在地下库中的特斯拉ModelS突然自燃爆炸,火势迅速蔓延并引燃了周边车辆,特斯拉被烧得只剩下框架。无独有偶,第二日,西安蔚来授权服务中心一辆正在维修中的ES8也发生燃烧。这两段自燃视频在网络流传甚广。网友调侃,以前不停在特斯拉旁边是怕撞了赔不起,现在不停在特斯拉旁边是怕被引火上身,更有部分燃料电池车相关方跟风炒作。但是,电动车的麻烦绝不是燃料电池车的好消息。
1.
理性看待纯电动车安全问题
自2008年锂离子动力电池应用于电动汽车以来,实际装车产品的能量密度提高了250%,实现了蓄电池领域百年来革命性的突破,也带动了全球纯电动车从年产千余辆到百万辆的跨越。随着基数增大,安全是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据初步统计,特斯拉S/X系列电动车已经在全球发生约50起燃烧、自燃及爆炸事故。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信息显示,仅2018年国内发生新能源汽车起火事件达40余起。根据美国消防协会的统计数据,大约每3分钟就有一辆燃油车在美国发生汽车火灾。针对纯电动汽车的安全问题,我国已出台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在动力电池热失控研究、电动汽车应急救援规程建立、专用自动灭火装置开发等方面已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并制定发布了9项消防安全系列标准。
充电温度:0~45℃
-放电温度:-40~+55℃
-40℃最大放电倍率:1C
-40℃ 0.5放电容量保持率≥70%
今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就《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电动客车安全要求》3项强制性国家标准进行了公示。中汽协等联合发布的《电动汽车安全指南》指出,虽然电动汽车和传统汽车驱动方式不同,但依然需要需要对电池系统和电动机等高压部件进行日常保养。
2.
氢安全亟需补课
对于氢燃料电池车而言,尤其是我国首倡的电-电混合技术路线,根本不可能抛开锂电池来孤立地谈燃料电池车的安全。安全问题始终是制约氢能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随着近期热度蹿升,喧嚣中“将氢气从危化品目录剔除”等误读甚至广为流传。
氢能首席观察认为,明确氢的危险性,对氢安全事故后果及预防展开基础研究,从而为相关标准和法规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是氢能技术可持续发展和应用的重要保障。当前,应着重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受限空间里的氢安全。氢气是易燃易爆品毋庸置疑,在开放空间情况下因其密度低、扩散系数高,安全较为可控。但氢气在不同形式受限空间中,如地下停车场的泄漏扩散规律仍有待深入研究,如果发生缓慢泄漏,逐渐累积导致着火或爆炸就不是简单殃及周围几辆车的问题。此外,如果是液氢泄露,会在地面形成液池后蒸发扩散,与空气结合为可燃云,危险系数远超过氢气泄漏。
氢安全缺乏系统研究。氢气易泄漏扩散、可燃范围宽、燃烧热值高、爆炸能量大,并对材料具有劣化作用,加之氢系统结构复杂且操作条件多样,使用风险高,安全性及相应法规和标准的制定赶不上实际需要一直是氢能大规模推广应用的障碍之一。目前,我国仅相关核电企业和部分高校对氢安全有过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外,其余与之相关氢泄漏与扩散、氢燃烧与爆炸、氢与金属相容性等研究以及实践仍显不足,检测、监控等系统标准更是匮乏。
将氢从危化品目录里剔除是误读。氢作为能源管理并不等于氢必须从危化品目录除名。同样作为能源,汽油、天然气也是危化品,并不妨碍做大做强。问题的核心是需要明确牵头部门并出台参照能源管理的标准和规范,而不是简单化从目录一拿了之。尤其在现在化工行业加强安全监管的当口更是不合时宜。
警惕“萝卜快了不洗泥”。当前,各地纷纷出台氢能发规划,风口之上更需提高安全意识。今年两会上,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坦言:“不是所有地区都可以实现氢能产业的发展,盲目发展就是胡来”,氢能首席观察深以为然。在这个当口,如果出现哪怕一例氢安全事故,大好局面必然付诸东流。
不管能量效率再高,车跑得再快,抛开安全的任何科技创新,最终都将失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