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1018次 | 2019年04月27日
刘彦龙:凝心聚力 开拓储能产业发展新局面
2019年4月24日,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联合32家单位共同主办,123家单位联合支持,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和中国储能网承办的“第九届中国国际储能大会”在杭州洲际酒店隆重召开,大会会期三天,共设15个分论坛,参会代表超过1550人。在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代表主办单位做了“凝心聚力开拓储能产业发展新局面”的大会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本次大会主办方以及32家联合主办单位和123家联合支持单位,欢迎各位嘉宾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杭州参加大会,对于以上单位所给予本次大会的大力支持和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衷心感谢!
各位嘉宾,我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有效推动能源转型是确保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能源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电源结构持续向结构优化、资源节约化方向发展,形成了水火互济,风、光、核、气、生物质并举的电源结构。现在,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加速兴起,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化的技术也日益融入能源产业。当然,与世界的先进水平相比,我们国家现在能源科技创新的能力还不强,部分技术设施还存在着受制于人,技术的“空心化”还没有根本解决,企业原创性成果还不突出,创新的投入效益还不高等系列问题有待解决和发展。
储能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适应能源清洁转型和促进大规模新能源消纳的关键支撑技术,将在未来能源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随着技术经济性不断成熟,储能产业发展引起社会各方高度关注,在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的应用重要性日益凸显。
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球储能市场累计装机规模179.6GW,项目总数超过2000个。其中,抽水蓄能装机规模168.4GW,装机功率占比93.7%;压缩空气和飞轮储能装机规模分别为753.9MW、946.4MW;氢储能装机规模较小,仅22.0MW;蓄热/蓄冷储能装机3480.8MW,占比1.94%;电化学储能累积装机6058.9MW,占比3.76%,仅次于抽水蓄能。
截至2018年底,全球电化学储能市场应用场景装机中,电力辅助服务装机占比最高,达到49.7%。其次是集中式新能源+储能、电网侧储能、分布式及微网、用户侧(工商业),占比分别为24.1%、19.7%、15.2%、10.5%。
截至2018年底,全球电化学储能市场累积装机功率规模为6058.9MW,2018年复合增长率62%,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其中,锂离子电池占比最高,高达82.0%,其次是铅蓄电池(7.3%)、钠基电池(7.1%)、液流电池(2.1%)和其它(1.5%)。
按照装机大小排序依次为美国(1340.6MW)、中国(1033.7MW)、韩国(1030.8MW)、英国(619.4MW)、德国(541.7MW)、澳大利亚(424.4MW)、日本(404.8MW)。
2018年,全球新增投运储能项目共计4951.1MW,263个储能项目。其中,抽水蓄能装机规模2260MW(5个),占比45.7%。蓄热/蓄冷储能装机规模373.7MW(17个),占比7.5%。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2309.3MW(238个),占比46.6%。
截至2018年底,中国电化学储能市场累积装机功率规模为1033.7MW,首次突破GW水平,2018年复合增长率146%。
2019年年初,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同时发布了《关于促进电化学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积极引导储能应用与能源转型、电网改革的协同发展。3月初,高效储能设施入选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3月底,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发布《苏州工业园区绿色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针对在园区备案实施、且已并网投运的储能项目,自项目投运后按发电量(放电量)补贴3年,每千瓦时补贴业主单位0.3元,成为我国首个针对推动储能产业发展的地方性补贴政策。我们认为,2019年在各方力量共同推动下,在国家政策逐渐驱动下,储能产业将迈入发展新阶段。
当前,面对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及绿色发展的挑战和机遇,必须把储能技术应用作为推动能源转型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支撑技术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提高能效为引领,推动能源行业发展质量、效率和效益的全面提升。
一是进一步加强储能产业顶层设计,推动储能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储能行业应以提高发展质量、提升整体效率和增加企业综合效益为目标,研究制定储能产业整体发展战略,完善政策体制机制,把储能技术应用提升纳入能源发展规划评价指标体系,促进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并提高能源系统效率。要加强国内、国际能源新型储能技术发展和长期战略研究,要加快储能的产业规划、配置结构、技术规范、管理规则等政策研究,以更好支撑我国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设。
二是进一步鼓励推广储能技术跨领域应用新业态、新模式。运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更安全、更智能的储能系统综合解决方案,推动泛在电力物联网、综合能源服务、智慧能源、智慧交通、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和储电、蓄热、蓄冷、储氢相结合的多能互补项目示范项目建设。
三是进一步强化储能监管,提升储能管理水平。统筹储能产业系统规划,提高储能产业的系统性、协调性,推动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和绿色转型。研究制定与储能发展目标相匹配的能源行业监管政策。制定储能产业分阶段发展行动计划,制订修订一批符合储能应用领域需求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第三方机构在监督管理和标准制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是进一步加强新型储能技术推广平台建设,促进供需对接。研究以实际应用市场为导向的储能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打通先进储能技术创新、研发、示范、推广和应用环节,组织行业制定高效储能技术推广目录,并定期对目录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五是进一步强化国际储能产业合作,推动领先储能技术、装备、工程“走出去”。与美国、欧洲、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发达国家开展综合能源服务、分布式能源系统、电力需求侧响应、现货市场交易等前沿能源科技研发合作。积极开拓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性金融机构合作,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推进“一带一路”重点国家能源合作,鼓励高效储能技术装备输出到发展中国家,推动与东南亚、中东以及非洲等缺电地区开展技术与项目合作,为全球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作出贡献。
新时代要求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储能产业发展将面临新情况、迎来新机遇。推动储能技术应用是一项系统工程,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共同行动。
中国国际储能大会现已成为国际储能产业最具影响力的盛会,从2011年不足300人规模发展到今天每年超过1500人以上参与规模,与在座的各位专家、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家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与广大媒体朋友们的呼吁宣传也是分不开的。希望本次大会再次架起对话与合作平台,让我们在接下来的三天时间里,从政策、技术、商业模式以及细分市场应用等多方面坦诚交流,深度合作,同时也希望在座各位专家献计献策,共同推动储能产业的进步并贡献更大力量!
最后祝各位嘉宾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工作顺利!预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