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844次 | 2019年06月08日
电池供应链——是中美脱钩还是拉钩?
美国正试图挑战中国在动力电池生产的统治地位。参议员丽萨·穆尔柯斯基和乔·曼钦正在推动立法,“重建”电池供应链。美东时间5月14日,参院完成了《美国矿产安全法》听证会,距离立法只有一步之遥。
该法案的内容是简化电池所需矿产的开发许可,鼓励动力电池生产。议员们很清楚,在这一领域,中国人已经领先太多。而这种局面,在过去的3年内迅速形成。
“重建”看上去有点言过其实。因为电池供应链条上,美国拥有完整的节点,只是产业发展的势头不如中国。当然,按照“让美国再次伟大”的调调,世界第二不被接受。
终端的“铁王座”
就“整根链条”来说,美国人在上游占优,但固有优势正在逐渐消解。在中下游产业:锂盐的提纯、电池制造、电池PACK生产,然后安装在电动车上,直至放在市场上售卖,美国全面落后。
直接原因是美国电动车的市场容量和成长性远不及中国,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与美国在矿产开采、冶炼和制造业上全面空心化有关。这是彻头彻尾的经济要素在起作用,在美国做这些事都太昂贵了。但拼命将其政治化,能否让制造业回流呢?看来,至少议员们也在努力。
从终端看,去年全美电动车销量35.8万辆,激增80%,其中特斯拉Model3一款车就达13.9万辆,市占率39%,可谓一家独大。这款车也是全球市场的王者。但中国去年电动车销量达到125万辆,占据全球销量的62.5%,是美国的3.5倍。中国的新能源市场深度全球无出其右,最完整的配套产业链也在中国。
鉴于大多数主机厂倾向于自建电池PACK生产线,再往上捋,电池产能分布也是一清二楚,又是中日韩的天下。前十大电池厂家,中国占据6家。到2018年年底,中国动力电池产能达到疯狂的200GWh,而卖出去的只有50GWh,产能利用率只有25%。显然,中国电池市场的竞争已经惨烈到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地步,用不了两年,只有头部企业还能够“站着”,而进入寡头盛宴的入场券已经达到8GWh。
美国的电池不赚钱
反观美国,仍然是松下一家独大,SKI和三星SDI虽然都在美规划了10GWh的产能,但建设步伐缓慢,原因很简单,对前景不大看好。
尽管松下位于内华达的超级工厂规划产能高达35GWh,但据刚刚发布的2019财报(2018.4-2019.3),松下的动力电池业务受到重大打击,销售额涨了7%,但利润掉了37%,是松下所有业务中最糟糕的。
不仅如此,松下预测明年动力电池业务销售额增4%,但利润则跌至-1%。换句话说,整个美国市场都无利可图。
作为对策,松下策动的是在中国和本土增产。大连和日本神户附近的姬路市工厂都在努力提高产能,以迎接即将到来的需求高峰。
这真是奇怪的局面,中国电池产能利用率如此之低,但头部公司仍在赚钱,而美国市场的王者则正在陷入亏损境地。
电池巨头们都认识到,虽然中国的电池市场可能是全球最残酷的市场,但美国市场的天花板更低,后者促使他们冷静下来,放慢扩产的脚步。对碳酸锂和石墨的需求即将见顶。而去年,美国电动车销量的爆发式增长,说明原料和半成品市场的窘境传导至下游,还需要些时日。
链条的终点在中国
这个时候,参议员们呼吁大幅增加碳酸锂和锂矿的开采力度、重建加工能力,市场会给予积极回应吗?
虽然中国拥有全球碳酸锂加工能力的85%,广义锂盐产能的60%,但美国的优势,是掌握着初级锂矿的源头。
2015年的时候,世界锂矿企业三巨头:智利SQM、美国雅宝(ALB)和阿根廷FMC,分别守着一个大盐湖,共拥有全球卤水锂的80%。卤水锂开采和加工比较简单,有成本优势。这些露天锂矿资源,大多数在南美。对于电动车世界来说,南美是动力源泉。而这一地区基本上是美国后院,虽然在近年来,中国积极与南美国家达成区域战略合作,但美国拥有的锂矿企业股权和盐湖控制权,都是实打实的。
但到了2017年的时候,澳洲Orocobre异军突起,跻身为四巨头。它的盐湖资源不如前三者,但因更靠近中国市场而名声大噪。
美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法案,盘点自己的家底,激活锂盐的生产加工能力,然后呢?把它们卖给中国人?
对于动力电池而言,锂盐的一大半市场在中国。美国人如果成功地推动了锂矿开采和锂盐加工行业重回巅峰,也就做出了与“中美脱钩”目标恰好相反的努力。锂矿巨头们都很清楚,必须紧紧拥抱中国客户,才能保证自己的市场地位。美国的电动车产业链条的终端,大多数在中国。参议员们想清楚了吗?
当然,破解这种局面的条件很简单——美国电动车销量压倒中国、占据优势即可。
上一篇:氢燃料电池汽车毫无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