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工作的技术指导介绍

钜大LARGE  |  点击量:621次  |  2019年06月13日  

我国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从2012年在进行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顶层设计时,就已经将动力电池回收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随后几年又不断出台动力蓄电池回收相关政策与标准,随着管理办法实施的迫近,各类责任企业包括电池生产企业、汽车生产企业、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梯次利用企业和再生利用企业也在积极进行商业布局,据相关研究显示,废旧电池所创造的回收市场规模在2018年将超过53亿元,2020年将超过100亿元,2023年废旧动力锂电池市场将达250亿元。

天检汽车产业研究团队对动力电池回收相关的产业政策、管理办法进行梳理,一起回顾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管理的发展与历程。

2012年6月,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2年-2020年》中,在规划的主要任务中第五条内容提及需要加强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和回收管理。提出主要任务包括:

制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建立电池梯级利用和回收管理体系,明确各相关放的责任、权力和义务。

引导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加强对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电池回收利用企业。

严格设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企业的准入条件,明确动力电池收集、存储、运输、处理、再生利用及最终处置等各环节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要求。

加强监管,督促相关企业提高技术水平,严格落实各项环保规定,严防重金属污染。

2014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新能源推广应用指导意见中也要求要加快售后服务体系的建设,通过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来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源投资到电池租赁和回收服务领域。并要求研究制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政策,建立健全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体系。

2015年,我国动力电池产呈现爆发增长,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7.9万辆,伴随其爆发式增长,电池出货量也呈现较强走势。从近5年动力电池走势看,2014年之前,产量仅维持小幅增长。直到2015年动力电池出货量攀升至15.7Gwh,同比增长近3倍。在动力电池市场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之时,同时为了贯彻国务院有关文件的要求,未雨绸缪引导行业规范发展。

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商务部、质检总局联合印发《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技术政策(2015年版)》,政策的出台主要有以下三个目的:

加强对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工作的技术指导和规范。明确管理方式和范围,适用于动力电池设计、生产及废旧动力电池的收集、分类、贮存、运输、梯级利用、再生利用等环节。明确建立动力电池编码制度,建立可追溯体系。明确对动力电池产品采用编码制度,具体编码工作由生产企业负责,国家汽车标准化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动力电池产品编码标准。

明确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责任主体。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电动汽车生产企业(含进口商,下同)、动力蓄电池生产企业(含进口商,下同)和梯级利用电池生产企业(以下简称“梯级利用企业”)应分别承担各自生产使用的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的主要责任,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应负责回收报废汽车上的动力蓄电池。

指导相关企业建立上下游企业联动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防止行业无序发展。鼓励对符合条件的废旧动力电池进行梯级利用,以节约成本,提升资源利用率。鼓励电动汽车及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与废旧动力电池再生利用企业合作,根据废旧动力电池的容量、充放电特性、使用安全性等实际情况判断可否进行梯级利用。

2016年2月,工信部制定发布《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和《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旨在加强,加强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管理,规范行业发展,推动废旧动力蓄电池资源化、规模化、高值化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对于相关企业的布局和建设条件、规模、装备和工艺、综合利用和能源消耗、环境保护、产品质量和职业教育、安全生产、职业健康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建立行业规范条件。

2018年1月,工信部联合科技部、环保部、交通部、商务部、质检总局、能源局发布《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对电池生产企业、汽车生产企业、电池回收服务网点、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综合利用企业、梯次利用企业、再生利用企业的责任做出明确规定。

为贯彻落实《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2018年2月,工信部联合科技部、环保部、交通部、商务部、质检总局、能源局发布《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实施方案》。选择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大、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基础好、区域带动性强、有积极性的地区开展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试点内容主要包含四个方面:1.构建回收利用体系,汽车生产企业、电池生产企业、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和综合利用企业要合作共建、共用的电池回收渠道。2.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信息互通与密切合作,探索多样化商业模式。3.鼓励责任企业开展废旧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技术开发,推动先进技术创新应用。4.试点区域要建立完善政策激励机制,促进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实施方案中还规定了试点范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中部区域选择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工作,并对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管理内容和保障措施等方面内容做出指示。

2018年7月23日,工信部、科技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和能源局联合发布通知,《关于做好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工作的通知》。根据《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实施方案》的要求,经过对有关地区及企业申报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实施方案进行评议,最终选定确定京津冀地区、山西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甘肃省、青海省、宁波市、厦门市及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为试点地区和企业。并按照“实施方案”中的要求,提出十二项具体工作任务。2018年7月3日,工信部发布35号令,关于《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暂行规定》,按照《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工信部联节〔2018〕43号)要求,规定要求将于2018年8月1日,对新获得《公告》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和新取得强制性产品认证的进口新能源汽车实施溯源管理,对梯次利用电池茶品实施溯源管理。汽车生产企业、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梯次利用企业和再生利用企业通过溯源管理平台,完成溯源信息采集与上传,最终实现对动力蓄电池生产、销售、使用、报废、回收、利用等全过程进行信息采集,对各环节主体履行回收利用责任情况实施监测。统计,我国部分采用先进装备和工艺的优势企业,铅回收率高达99%以上,超过发达国家铅回收98%的水平。而且,一个正规拆卸提炼工厂,需要经过环评等程序,需要有废水处理工序,废水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环保标准高。但非法冶炼的“三无企业”综合利用率低,一般仅有80%—85%,最高不超过90%。

国家环境保护铅蓄电池生产和回收再生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主任陈中华指出,我国铅蓄电池产业的污染80%集中在回收和流通环节。

在收集环节,由于含铅酸液处理难度大、成本高,诱使少数收集者将废铅蓄电池非法拆解倾倒酸液,造成环境污染。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京津冀蓄电池环保产业联盟等机构此前一项联合调研显示:京津冀地区废铅蓄电池回收80%掌握在非法社会源渠道,正规再生铅企业80%的原料也来自非法渠道。

在利用环节,废铅蓄电池利用处置过程会产生废水、废气、废渣,如果处理不当会污染大气、水体和土壤;加之废铅蓄电池非法再生工艺简单、易流动、难监管,废铅蓄电池污染“大案”时有发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19年初,江苏淮安查处的一处非法铅冶炼点,4名嫌疑人一年半非法获利超过1000万元,当地恢复生态至少需要2000万元。

重典治理破除污染困境:

事实上,为了规范废旧铅酸蓄电池回收处理,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多种政策措施。追溯到201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率先对铅酸蓄电池等4类产品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方案》明确,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负责制定发布铅酸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落实生产者延伸责任,并于2019年底前完成。

为防控废铅蓄电池环境风险,今年初,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废铅蓄电池污染防治行动方案》,联合开展废铅蓄电池污染防治行动,整治废铅蓄电池非法收集处理环境污染,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提高废铅蓄电池规范收集处理率。到2020年,铅蓄电池生产企业通过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现废铅蓄电池规范收集率达到40%;到2025年,废铅蓄电池规范收集率达到70%;规范收集的废铅蓄电池全部安全利用处置。此后,又联合交通运输部印发《铅蓄电池生产企业集中收集和跨区域转运制度试点工作方案》提出,到2020年,试点地区铅蓄电池集中收集和跨区域转运制度体系初步建立,有效防控废铅蓄电池环境风险,试点单位在试点地区的废铅蓄电池规范回收率达到40%以上。

“为防治废铅蓄电池污染,生态环境部将协调相关部门推动建立规范有序的收集处理体系,强化再生铅行业规范化管理,严厉打击涉废铅蓄电池违法犯罪行为,建立污染防治长效机制,推动铅蓄电池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