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827次 | 2019年06月14日
锂动力电池是镍价步入攀升轨道 最大推手?
镍是一种近似银白色、硬而有延展性、铁磁性的金属元素,能够高度磨光和抗腐蚀,常被用于电镀、合金和催化剂上,也可用于制造电池——高品质镍会被加工成粉末状的硫酸镍,应用于锂动力电池生产。据了解,自2017年2月国际镍价创近13年新低以来,近期镍价开始震荡上行。进入第四季度,国内镍价一度突破每吨10万元大关,镍资源投资价值凸显。
锂电池高镍化趋势能否“镍”槃重生?
目前,全球锂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的主流市场需求仍然是以523(镍钴锰占比)为主,622、811作为新一代高镍电池材料,拥有较高的能量密度,是动力电池材料未来发展的方向,不少国内外企业正在加大对高镍三元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力度。一般而言,拥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后,电池的使用数量也会相应减少,电池管理系统的复杂性会相应降低,进而减轻整车重量,因此高镍三元电池综合效应十分明显。
然而,受益锂电池高镍化趋势,硫酸镍产能缺口加速放大。一方面,未来的电动车电池无疑将会更多使用镍、更少使用钴。有统计显示,能量密度提升使得单车消耗硫酸镍由45千克提升至75千克,单车耗镍金属增加7千克。
另一方面,世界镍库存的减少,国内镍产量的下降,进口镍的减少等因素,导致供应端减少,而消费却在快速增加,引发镍资源的紧张。有分析称,由于需求快速增长,2017年硫酸镍供需缺口达4000吨左右,明后年缺口逐渐扩大。
充电温度:0~45℃
-放电温度:-40~+55℃
-40℃最大放电倍率:1C
-40℃ 0.5放电容量保持率≥70%
然而,在今年全球镍市场总供给的200万吨中,电动汽车电池需要的镍大概仅占6.5万吨。笔者认为,还需要好几年电动汽车才能成为镍的主要消费方。国内不锈钢消费有所下降但仍旧主导镍的消费市场,若2020-2025年前后电动汽车电池用镍量如市场预测那样飙升至40万吨/年,未来电池领域将成为镍价的“新引领者”。
镍和钢在电池中的奇妙反应
镍在如今市场上的很多电池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无论电池的化学成分如何,镍在电池生产中还发挥着一种鲜为人知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钢结合在圆柱形电池壳和保护盖中使用。这种镀镍钢结构保证了电池电能在需要时能高效地转移到装置中。
圆柱形锂电池多采用具有较强物理稳定性的钢材材料作为外壳材质。为了防止电池正极活性材料对钢壳的氧化,生产企业通常采用镀镍的方式来保护钢壳的铁基体。
广州东时创展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时创展”)供应的镀镍钢板又称为SuperNickel(超镍材料)。据介绍,超镍材料经过特殊热处理扩散工艺后,镍镀层具有良好的密封性、附着力和同步延伸性,这可以保证超镍材料在制成电池钢壳后内外镀层厚度依然均匀,密封性能好,可降低电池电阻,提高充放电效率,大大提高电池寿命。而且超镍材料符合冲压二次电池的性能要求,其表面致密的晶体结构有效地降低高容量电池的漏液现象。所以,超镍材料是三元电池首选的外壳材料,它不仅可以提高三元电池外壳生产过程中的一致性,也保证了电池外壳稳定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从而使电池产品更加安全。
除了在电池性能中的优良表现外,镍还在电池装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它表现出优良的焊接特性。
“虽然人们对电池习以为常,但无论怎么强调镍和镀镍钢在各类电池系统性能和可靠性中发挥的作用也不为过。”塔塔钢铁电镀公司商业创新主任MarcelOnink博士曾表示,未来随着电动汽车的强劲增长,预计这个成功的组合仍将继续发光发热,镍需求量也会随之增长。
镍资源的回收不容忽视
其实我国钴、锂资源很匮乏,95%的钴依赖进口;锂相对比钴好一些,但70%的锂靠进口也是很大的比例。镍资源虽然缺口不大,但是足以引起高度重视。未来,通过综合回收利用获取的钴镍资源将成为原料供应的重要来源,其绿色、可持续性的优势正越来越受到市场的认可,在原料端的贡献度必将越来越大。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和保有量不断攀升。与之俱来的是,动力电池将在2020年左右达到一个报废小高峰。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数据,动力电池的报废量在2020年将达32万吨。
据了解,废旧动力电池具有显著的资源性,其中镍钴锂的潜在价值较高,如钴含量5%~20%、镍含量5%~10%、锂含量为2%~7%等。不同的电池中所含的金属组分可能略有不同,但是如果能够实现各组分的合理回收和资源再生,将会成为动力电池回收过程中创造收入和降低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
国内主要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目前主要以废旧锂离子电池和镍氢电池为原料,包括赣州豪鹏科技、深圳格林美、邦普循环科技、赣锋锂业、中航锂电等。
笔者认为,近期受国内外一系列因素影响,镍价开始震荡上涨,预计长期涨势无法持续,其对三元材料上游市场带来的价格影响将不会太大。但相关三元材料生产企业需要提前做好布局,快速增长的硫酸镍需求将迅速消化在产和扩建的硫酸镍产能,龙头企业如金川、格林美、湖南邦普等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扩大。
下一篇:电芯技术是整车厂取得竞争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