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电动汽车自燃是因为电池的热失控吗?如何对电池进行热管理?

钜大LARGE  |  点击量:1715次  |  2019年12月23日  

锂离子电池安全与否,归根到底取决于电池能否避免热失控。


■当电池温度过高或充电电压过高时,比如出现碰撞、短路和过充,负反应就会被引发。


此时电池内的热量如果得不到及时疏散,就会引起电池内温度和压力急剧上升。


■想要提高电池的安全性,需从三个层面入手:材料、单体、系统。


从333型到523型再到811型,市面上镍钴锰三元电池的正极材料比例越来越失衡,电池的能量密度越来越高,里程越来越长,安全问题却也频现,成为动力电池发展过程当中绕不过的一座大山。


烟雾、火灾甚至爆炸,都是最常见的锂离子电池事故特征,而这些故障的根源大都来自于电池热量的失控。如何将电池内的热管理工作做好,为电池中的热量分子们戴上紧箍咒,已成为未来解决动力电池安全的必答题。


时值寒冬,动力电池尚且控制不住自己燃烧的心,在火热难挡的盛夏就更难以自制了。据不完全统计,在2018年8月,仅半个月的时间内就发生了6起电动汽车起火事件:8月19日,深圳一辆微型电动面包车在充电过程中起火;8月22日,山东聊城一辆快递电动货车着火;8月25日,成都一辆威马EX5在威马汽车研究院园区内发生自燃;8月26日,安徽铜陵一辆安凯电动客车在路边起火;8月28日,一辆正在充电的厢式电动车起火;8月31日,广州街头一辆力帆650EV起火……


动力电池的自燃属性令人不得不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打上一个问号:动力电池到底因何而自燃?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芳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2018年9月间,我国发生的电动乘用车事故达80多例,其中35%是由电池内部短路引发的;16%则是在充电过程中出现的,比如过度充电;18%为机械外力因素的影响,如碰撞;还有3%为进水;剩下的则是由不明原因造成的。


电池热失控是罪魁祸首


锂离子电池安全与否,归根到底取决于电池能否避免热失控。武汉大学教授艾新平介绍,在锂电池中,除了我们熟知的正常充放电反应外,还存在着潜在的负反应。在电池的正常温度和正常电压范围内,不会发生这些负反应;但当电池温度过高或充电电压过高时,比如碰撞、短路和过充,这些负反应就会被引发。此时电池内的热量如果得不到及时疏散,就会引起电池内温度和压力急剧上升。


温度越高,电池负反应的反应速度就越大,最终导致电池进入一个无法控制的自加温状态,也即热失控状态。它是导致电池发生爆炸和燃烧的主因。艾新平进一步解释。


三个层面进行热管理


要提高电池的安全性,需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材料层面,二是单体层面,第三个层面是系统层面。艾新平介绍,在材料层面,要重点提高材料和界面的热稳定性,降低其产热量;在单体层面,除优化电池热设计外,更重要的是发展热保护技术,如PTC电极、热关闭隔膜等;在系统层面,则需重点开展隔热设计,防止热扩展。


研究表明,在对电池系统的热分析中,磷酸铁锂的热稳定性从材料上来讲是最好的。电池的安全性首先取决于自身材料的安全性。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马紫峰指出,要增加电池的安全性,高能量的电池就可能需要在系统设计当中加入特定的保护装置,比如说冷却系统、防爆系统等。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