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杉杉股份:锂电材料业绩亮眼,产业链拓展可期

钜大LARGE  |  点击量:1073次  |  2018年07月12日  

公司发布2017年年报,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82.7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1.0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96亿元,同比增长171.42%;实现扣非后净利润4.41亿元,同比增长72.07%;基本每股收益0.798元,同比增长97.52%。

公司公告拟以2017年末总股本1,122,764,986股为基数,以未分配利润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现金红利0.6元(含税),应付普通股股利67,365,899.16元。本年度无资本公积转增股本方案。

点评:

锂电材料业绩再突破,龙头地位更加稳固。2017年公司锂电池材料经营业绩实现历史性突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36亿元,同比增长47.3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65亿元,同比增长101.31%。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三项业务加起来在公司营收中占比达到72.98%,其中正极材料销售量21,447吨,同比增长19.4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60亿元,同比增长70.1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87亿元,同比增长179.54%,负极材料销售量30,912吨,同比增长36.75%,主营业务收入14.82亿元,同比增长26.3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1亿元,同比增长3.76%。在中国锂电池产业链年度竞争力品牌榜单上,公司正极材料连续四年位列第一、负极材料2017年首夺榜单第一、电解液2017年位居榜单第四,是国内锂电材料领域绝对的龙头,2017年业绩再突破使得公司地位更加稳固。

新能源汽车业绩高速增长,有望驱动公司业绩再创新高。2017年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45亿元,同比增长476.64%,毛利润达到0.39亿元,同比增长350.54%。新能源汽车业务有望成为锂电材料之外的又一增长极,驱动公司业绩再增长。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主要包括PACK业务、充电桩建设与新能源汽车运营业务和整车设计研发业务。全年公司销售PACK约1500套,在33个城市建设运营充电站,“驾呗”分时租赁已入驻广州、深圳、上海、长沙等7个城市,单车日均出租率25%,在华南广州市场排名第一,同时,2017年公司取得了新能源专用车生产资质,自主研发的1.5吨纯电动物流车型、0.5吨纯电动物流车型等进入工信部公告,并进入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新能源汽车市场广阔,公司有望以其在锂电材料领域的地位为依托,将产业链向下游延伸,在细分领域取得一定市场份额。

能源管理服务业务稳步开展,“制造+运营”打造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公司能源管理服务业务主要以储能技术与产品的应用为核心提供综合能源开发与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同时,本着最大程度为用户节省成本的原则,公司在提供储能服务的同时,为用户配套适当的光伏发电项目,实现相较储能更低的能耗成本,通过“储能节电”、“光伏发电”和“光储结合”的方式,为用户提供高性价比的能源管理方案,终端客户主要为高耗电,有节能、降需等需求的大型工商业企业。2017年能源管理服务业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49亿元,同比增长39.21%,主要系光伏业务组件销量大幅增加及光伏电站投运产生效益所致,储能项目处于投资建设期尚未能盈利。2017年公司总计开发光伏项目近150MW,累计并网发电项目109.48MW;储能方面,公司实现了北京中裕世纪酒店商业储能项目、金坛沃德丰工业储能项目、无锡利特尔工业储能项目等多个项目的落地。“光伏+储能”的模式受到认可。公司采用“制造+运营”的模式,致力于打造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定位于服务平台。随着储能项目建成和平台服务越来越完善,未来自持运营业务可能迎来增长。

非新能源业务回报丰厚,改善现金流结构。新能源业务之外,公司还从事服装品牌运营业务和类金融创投业务。2017年服装业务收入6.66亿元,同比增长27.2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937.48万元,同比增长36.16%,金融股权投资业务收获分红7815.55万元,出售持有股票获得投资收益4.66亿元,类金融业务实现净利润1,169.50万元。非新能源业务对于改善经营现金流、缓解资金压力具有积极作用,多元化业务结构也使得公司抗风险能力更强。

预计公司2018年、2019年、2020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09.02亿元、143.40亿元、191.7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96亿元、12.16亿元、15.48亿元。

亿纬锂能:剔除麦克韦尔控股权处置影响,内生增长良好

事件:

2018年7月1日晚,公司公布半年报业绩预告,预计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43亿元-1.54亿元,同比下降38.45%-33.72%。扣除转让麦克韦尔控股权的处置收益对业绩的影响,预计同比增长30%-40%,维持较高内生增长。

点评:

剔除麦克韦尔控股权处置影响,公司维持较高内生增长。公司预计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43亿元-1.54亿元,同比下降38%-34%。但扣除去年同期转让麦克韦尔控股权的处置收益1.22亿元,上半年同比增长30%-40%,其中非经常性损益预计600-1200万元,可以见得公司维持较高内生增长。公司Q1实现归母净利润0.74亿元,Q2预计实现0.69亿元-0.80亿元,环比约±7%,基本持平。公司维持较高内生增长,得益于动力电池、锂原电池下游需求向好,以及电子烟市场快速增长,麦克韦尔带来的投资收益持续向好。

新能源车产销两旺,动力电池市占率持续提升。新能源车市场维持高速增长,1-5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均完成32.8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22.9%和141.6%。公司动力电池2017年国内排名第8,装机量约0.8GWH,市占率约2%;今年1-5月,动力电池国内排名第5,装机量约0.5GWH,市占率提升到4%。动力储能电池产能充足,随着9GWh动力储能电池产能的逐步释放,预计公司在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的业务将呈现高速增长。

物联网、电子雾化器等领域需求快速增长。物联网市场应用等新经济需求的快速增长,对公司产品需求增加。电子雾化器市场的快速增长,一方面公司锂离子消费类电池需求增加,带来锂离子电池业务的增长,另外一方面参股公司麦克韦尔业绩持续增长,带来公司投资收益增加。麦克韦尔Q1营收同比增长187%,净利润增长300%,增长迅猛。

国轩高科:优质客户保障订单,二季度业绩有望改善

年报、一季报业绩均有所下滑,低于市场预期,二季度有望改善

公司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48.38亿元,同增1.68%;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8.38亿元,同减18.71%;扣非后归母净利5.29亿元,同减44.52%,低于市场预期。主营业务中动力锂电池业务实现收入40.61亿元,同减0.34%,输配电业务实现收入5.84亿元,同减4.39%。公司2018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60亿元,同减4.32%;报告期内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1.61亿元,同减20.33%;扣非后归母净利1.33亿元,同减8.40%。而今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销量淡季不淡,公司锂电销售低于市场预期,业绩低于市场预期。根据中报业绩预告,预计净利润为3.8-4.8亿元,由此推测国轩二季度净利润为2.19-3.19亿元,同增-10.2%~30.7%,呈明显改善。

垂直产业链布局日趋完善,控制成本锁定高毛利

公司2017年锂电业务毛利率为39.81%,同降8.9个百分点,处于行业较高水平。通过不断优化产业链布局,逐步完成涵盖正极材料、湿法隔膜、负极材料等上游关键原材料的布局。国轩与星源材质合作的8000万平方米湿法隔膜生产线,降低隔膜采购成本;开启电解液研发。2018年第一季度,公司与澳大利亚一矿业公司签订长协,降低原材料锂的采购成本。年产10,000吨的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和5,000吨的硅基负极材料项目预计今年年底正式投产。公司不断垂直延伸产业链,成本优势叠加规模效应可部分对冲电池价格下降的影响。

立足优质客户,专注技术保障核心竞争力

根据工信部《推荐车型目录》,公司与北汽、安凯、宇通、上汽、众泰等优质客户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客户结构合理,磷酸铁锂销售向高端领域迈进,同时三元市场拓展顺利,开始批量配套北汽新能源。根据公司公告及今年第一、二批《目录》,今年公司与江淮汽车、大运汽车、北汽新能源达成合作,订单充足。根据年报,公司目前动力电池产能6.5Gwh,今年上半年青岛、合肥的6-7Gwh产线将陆续投产,其中5Gwh产能为NCM622电池。同时为确保技术领先,国轩持续投入新品研发,承接国家重大专项,根据年报,NCM811软包电芯样品实现能量密度302Wh/kg,量产圆柱形磷酸铁锂能量密度为170Wh/kg,技术指标行业领先,满足高端乘用车与客车要求。

今年补贴再度退坡,电池降价压力大,行业洗牌加速。国轩作为国内动力电池二线龙头,技术领先,产能稳步释放,产业链布局持续优化,减少退坡的冲击。由于电池降价导致毛利率下降,将公司2018-2019年净利润由12、16.2亿元下调为10.1、13.5亿元,预计2020年净利润17.7亿元。

拓邦股份:汇兑影响有望改善,控制器+电机+电池业务协同效果初现

智能控制器龙头发挥“控制器+电机+电池”三大业务协同优势,汇率波动影响下整体业务保持较好增长。公司智能控制器收入占比80%以上,对于电动工具和家电类客户,电机和电池配套技术和产品形成了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业务的协同优势逐步显现。2018Q1收入实现近30%增长,净利润增速低于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汇兑损失共计2263万。

二季度随着人民币贬值,和公司一部分敞口套汇对冲,汇兑影响减弱。

随着后续高毛利产品发货占比提升,以及MCU等上游材料的备货和替代方案实施,下半年经营有望向好。业务总体情况看,变频类、屏幕式、嵌入式等高端化产品量产订单增加,家用电器和电动工具类客户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燃气控制、园林工具、机器人等领域客户订单量产规模扩大,战略性大客户合作推进顺利。业务模式持续优化,ODM/JDM比例持续提升。

物联网与智能化浪潮进入迭代周期,智能控制器市场增长趋势不变。

(1)阿里全面进军物联网,计划未来5年内连接百亿台设备,巨头加入将推动产业生态发展。公司入驻了阿里云IOT智能生活开放平台,加速IOT生态进化,投资参股了具有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等核心技术的深度搜索公司,加速推进“智能+”战略。

(2)智能终端品类不断增多,例如咖啡机、烤箱、工具机器人等新品,推动控制器单价提升和市场扩张。

(3)国内技术提升和成本优势,带来海外需求向国内转移。

(4)未来产业专业化分工趋势,第三方控制器厂商的专业技术和成本优势逐步显现,家电企业越来越多的选择ODM、JDM模式,国内大家电等外放控制器给第三方专业厂商可期。随着智能控制器联网化和智能化升级,控制器作为智能终端底层控制基础,有天然入口优势,数据分析和后端服务的价值,将会从量变逐步发展到质变。

产能布局华东地区,迎接智能化升级浪潮,目标全球一流的智能控制系统方案服务商。继产能规模布局惠州之后,拟发行7.73亿元可转债用于华东运营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运营、研发和生产能力。产能布局珠三角、长三角、印度等重点区域,为未来增长打下基础。公司积累了大量通用技术,覆盖智能控制算法、变频、传感、人机交互、加热、制冷、电源等十余个领域。形成了系列化产品解决方案,覆盖白色家电、小家电、电动工具、园林工具、智能硬件等领域。2017研发投入2亿元,同比增长51.6%,为解决客户痛点、提高产品价值密度和客户满意度,提高竞争壁垒。“T-SMART”一站式智能电器解决方案,提供从智能控制器、通讯模块、云到APP一站式技术服务。公司发挥“智能控制+电机+电池”的业务协同优势,三大类业务均实现较好增长。

拓邦股份是国内智能控制器龙头,并通过外延式发展不断拓展跨行业智能控制器领域,短期汇影响不改终端智能化物联网化创新浪潮逻辑支撑。公司连续四年收入利润保持快速增长,实际控制人增持及股权激励机制,彰显管理层对未来发展信心。我们预计公司2018-2019年净利润2.91亿和3.95亿元。

天齐锂业:天齐锂业+sqm=新能源汽车时代的沙特阿美

天齐+SQM=新能源汽车时代的沙特阿美。汽车离不开油,新能源汽车离不开锂,在新能源汽车日渐普及的背景下,锂行业的需求有望从17年的23.54万吨LCE逐步上升到300万吨LCE以上。矿石提锂巨头天齐锂业和盐湖提锂巨头SQM在新能源汽车全面推广后,两家公司的市场占比仍有望保持12%左右,与全球最大的石油企业沙特阿美10%的市场占比相若。

天齐锂业收购泰利森后进入发展快车道。公司上一次“大手笔”的收购是2013年,公司经过以人民币30.41亿元(公司12年净利润的72.87倍)获得了泰利森51%的股权。泰利森收购完成后,公司收入和利润体量不断上升。公司16-17年的净利润分别达到15.12亿元和21.45亿元,仅两年净利润相加就已经超过了收购泰利森所支付的对价。依托泰利森的资源优势,公司锂盐产能有望在19年底达到10万吨。

SQM权益产能有望达到27万吨的盐湖提锂巨头。天齐锂业拟以自筹资金约40.66亿美元,收购SQM23.77%的股权,加上之前持有的2.1%的股权,收购完成后,公司有望获得SQM总计25.86%的股权。SQM拥有SalardeAtacama盐湖的开采配额,主要产品为氯化钾等钾肥,碘,锂盐等盐湖开发相关产品。SQM还拥有澳大利亚的Mt.Holland锂矿50%股权和Cau-Olaroz盐湖50%股权。按照公司扩产规划,未来有望形成锂资源产能31.5万吨,权益产能27万吨。

最好的收购时机。SQM的股东股东Nutrien在接受反垄断调查时被要求卖出持有的SQM股权,为天齐收购SQM的创造绝佳机会。SQM的另一大股东Pampa控制权受到限制,对公司的控制力下降。天齐锂业在收购完成后有望在SQM董事会层面获得与Pampa相同的控制权。公司对本次的收购资金做了系统规划。在充足的资金准备下,完成本次收购是大概率事件。

“白色石油”巨头的雏形正在形成。天齐锂业和SQM的17年锂盐产量约占全球的34.83%,按照中性假设在新能源汽车需求全面提升后,天齐锂业和SQM的远期锂盐权益产能占比有望达到12.26%,与沙特阿美在石油领域的市场地位相仿,成为新能源汽车时代的“石油巨头”。

当升科技:签订合作协议打开产能瓶颈,卡位高镍三元享受技术红利

签订合作协议,缓解高镍产能瓶颈。协议约定计划建成年产10万吨锂电新材料产业基地。首期规划产能5万吨/年,计划投资30亿元,于2018年内开工,分三个阶段建设。同时拟投资1亿元建设工程技术研究院及办公设施。公司18年初锂电正极材料产能约1.6万吨,江苏当升三期工程建设落实后,19年底公司产能有望达到3.2万吨,但新增产能规模仍无法完全满足未来市场需求。此次锂电新材料产业基地布局,加快新产能建设步伐,弥补现有高镍三元材料产能不足的缺口,有利于公司快速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巩固市场地位,扩大高镍动力产品销量。

把握政策与区位优势,降低运营成本促进产业发展。“补贴+双积分”政策持续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引导鼓励车用动力锂电正极材料性能升级,加速汽车电动化进程。高镍三元材料凭借其高能量密度、长使用寿命等优异性能逐步成为市场主流。金坛区具有良好的地理区位优势、优越的招商投资环境和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包括北汽新能源、众泰汽车、CATL、中航锂电、鹏辉能源等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龙头企业。

公司在金坛地区投资建设锂电新材料产业基地,享受国家、江苏省、常州市及金坛区等各级政策支持,降低投资建设成本,同时,产业集群有助于公司和相关客户进一步强化业务合作,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高镍化趋势带动公司单吨加工费提升。我们预计未来动力电池在高镍化趋势下产品的原材料成本逐渐下降,但由于技术难度大,设备要求高,行业良品率低的原因,高镍加工费比其他材料高,正极单吨的毛利在提升,而实力突出、良品率高的当升科技将会享受技术红利。2018年年初公司总产能为1.6万吨,其中6千吨消费类正极(2千吨LCO,4千吨NCM523),1万吨动力类正极(4千吨NCM523,2千吨NCM622,4千吨NCM811)。2017年公司正极出货量在1万吨左右,2018年出货量有望达2万吨。

预计公司2018-2020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06亿元、4.07亿元和7.94亿元。

赣锋锂业:有挑战,有机遇

公司一季度业绩的正面因素包括:自产矿,原材料供给有保障,公司产品毛利率提升至46%,显著高于去年同期的34%;在非经常性损益当中,包括5372万元的政府补助,和3413万元金融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或投资收益。

公司一季度业绩的负面因素包括:产销量的增长驱动影响营收同比增长,但受季节性因素及下游电池去库存影响,公司营业收入环比下滑32%;公司管理费用率上升,因计提了股权激励和港股上市费用,公司一季度管理费用上升至9278万元;合资或联营企业(主要是LAC、RIM)贡献的投资收益达到了-2478万元,LAC等企业的亏损完全抵销了RIM贡献的投资收益。

公司存货、预付款持续增加保障了原材料供应,为新产能的投放做了充足的准备,但也占用了不少的现金流。报告期,公司的库存价值增加了2.4亿,预付款增加了9000万(主因为预付原材料款项),无疑这些项目的增加有利于公司保障锂原料的贡献,为公司正在释放的锂盐产能做准备。

加快锂盐项目的建设进度,保障产能释放节奏。与此同时,公司在建工程快速增长,显示出公司正在加速推进锂盐项目的建设。随着2万吨氢氧化锂项目和1.75万吨碳酸锂项目先后在Q2、Q4投产,届时公司的锂盐产能将超过8万吨。按公司披露的股权激励的解锁条件要求,公司2018年-2020年的产品产量(折LCE)分别不低于5万吨、7万吨和9万吨。

锂资源储备先后进入投放期。首先,RIM公司MtMarion矿拥有锂资源量270万吨LCE,平均氧化锂含量为1.37%,该矿的锂精矿产能已达到40万吨,是全球第二大投运的锂辉石矿,浮选产线的建成将提升锂精矿的品位至6%。其次,皮尔巴拉(PLS)项目的锂辉石储量为490万吨LCE,平均氧化锂含量为1.25%,该项目计划于2018年下半年投产,公司与其有10年期每年16万吨锂精矿的包销协议,预计2018年、2019年可为公司贡献8万吨和16万吨锂精矿。再次,Caui-Olaroz项目的含锂卤水储量为11.8百万吨LCE。公司订立了包销协议,包销美洲锂业占Caui-Olaroz资源一期50%的实际产量中80%的产品(一期产能2.5万吨碳酸锂)。Caui-Olaroz计划于2019年底或2020年初投产。第四,公司控股的阿根廷Mariana项目的勘探工程持续推进(项目锂资源量达187万吨LCE),预期于2019年开始建设并计划于2021年投产。

锂盐价格仍有回升潜力:2018年初以来,受补贴调整影响,锂需求低于预期。在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目标指向100万辆,海外传统车企正在发力新能源汽车的背景下,随着正极材料结构调整的推进,三元材料电池的放量,锂需求终将改善。但全球新增锂矿的供给要到今年下半年才会实现规模化供应;再考虑到锂矿与锂盐产能的匹配过程、客户认证过程,锂盐供应的增长并非一蹴而就。锂盐价格仍有上涨的潜力,特别是氢氧化锂受需求支撑,价格或将更为坚挺。因此,掌握优质资源以及高生产品质和工艺的龙头企业仍是最为受益的对象。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