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18650 3500
无磁低温18650 2200
过针刺低温18650 2200
低温磷酸3.2V 20Ah
21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新能源电池能用多久?哪些因素会影响锂电池的寿命

钜大LARGE  |  点击量:1084次  |  2021年05月08日  

新能源电池能用多长时间?什么因素会影响锂离子电池的寿命?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创新也越来越多。目前用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动力锂电池大致分为铅酸蓄电池、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新能源汽车电池寿命,这几年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人们购车的选择,但是随之而来便是新能源汽车电池寿命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新能源汽车电池能用多长时间?什么因素会影响锂离子电池的寿命?


新能源电池能用多长时间?


首先要明确的是,关于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的使用寿命,一般不是用时间来衡量,而是循环使用次数。既然是一个循环,肯定是有不同的起充点和终止充电时的电量点。假如是深度充放,即0-100%的循环,此时就会得到一个实验数据。一般来说磷酸铁锂离子电池可以循环2000次左右,而当下的三元锂离子电池一般可以循环1400次左右。


目前新能源电动汽车的电池使用较多会一般都是锂离子电池,使用寿命在6到10年左右。电池的使用寿命跟你使用操作方法有直接关系,假如长时间大电流放电,或者经常亏电就会减少寿命,平常在使用时最好在电量剩余30%的时候就要及时充电了。相关规定也要求乘用车生产厂家它的电池、电机这些核心部件,供应8年或者12万公里以上的质保。


铅酸蓄电池放电电流较小,车型跑不快,最快速度大概在60公里左右,寿命短,3年左右的周期就必须更换了。优势有:生产门槛低、价格便宜、对保护电路和均衡电路要求更低、基本上手工作坊就可以生产。劣势:速度慢、功率低、寿命短。

过针刺 低温防爆18650 2200mah
符合Exic IIB T4 Gc防爆标准

充电温度:0~45℃
-放电温度:-40~+55℃
-40℃最大放电倍率:1C
-40℃ 0.5放电容量保持率≥70%

一般2-3年左右换。新车质保期一般为三年或10多万公里,而汽车蓄电池的寿命大概就是3年左右,过了这个期限,车重要特别注意平时蓄电池的保养了,必要时还是及时更换,以免发生危险。假如这期间,蓄电池的供电次数多、负荷大、使用时间多的话,寿命可能会更短一些。新车的电池很多用到3-4年,但是更换过一次以后,一般在2年左右就一定要再次更换了。


什么因素会影响锂离子电池的寿命?


1、一般情况下,不要将锂离子电池与金属物体混放,以免金属物体触碰到锂离子电池正负极造成短路,损害锂离子电池甚至造成危险。锂离子电池要存放在通风干燥,远离高温和火源的环境下,防止高温和高湿影响锂离子电池性能和腐蚀表面。


2、按照汽车常规设计,每打一次启动机消耗的电量,要车辆正常行驶8-10公里才能补充回来。现在有一部分车友是短途行驶,而且还是走拥堵路况,这样启动发动机时消耗的电量就不能完全充回来,在下一次启动时就要消耗电瓶很多的容量来启动发动机,这样电瓶就会开始恶性循环,造成电瓶存电量不足。当电瓶的存电量低于容量的1/2时,电瓶就开始成几何级数的降低寿命。


3、不同的锂离子电池有不同的最佳使用温度,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寿命出现影响。随着温度的降低,锂离子电池的放电容量会有所降低。这是因为随着温度的降低,电解液的离子电导率随之降低,引起锂离子电池内阻迅速增大,导致锂离子电池在低温时输出性能变差。

无人船智能锂电池
IP67防水,充放电分口 安全可靠

标称电压:28.8V
标称容量:34.3Ah
电池尺寸:(92.75±0.5)* (211±0.3)* (281±0.3)mm
应用领域:勘探测绘、无人设备

4、锂离子电池工作环境的不当直接影响寿命的长短:锂离子电池充电温度为0℃~45℃,锂离子电池放电温度为-20℃~60℃;在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切忌对锂离子电池进行过充、过放等现象。在锂离子电池工作时出现不正确的操作手法,比如短路也是造成锂离子电池使用寿命下降的原因;关于锂离子电池的充电,我们应该使用正规的匹配的锂离子电池充电器给电池充电。


5、锂离子电池内部因素的影响:比如锂离子电池的副反应;锂离子电池活性物质的不可逆消耗;对大型锂离子电池而言,电池工作电流大,散热慢,容易对电池结构造成破坏;对锂离子电池附加安全保护措施要由锂离子电池供应的电量来维护。


理论上来说,新能源汽车电池寿命可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目前新能源汽车寿命普遍只有五年左右,也就是说新能源汽车电池大约能用五年多,超过五年后,电池开始逐渐衰减,续航里程一次不如一次,最终只好报废更换。与传统汽车相同,新能源汽车在长时间不用的情况下,也应该按照周期给电池充电,温馨提示一下充电前一定要检查电池电量消耗的情况。


钜大锂电,22年专注锂电池定制

钜大核心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