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697次 | 2021年08月18日
动力锂电池车企打响供应商扩容大战?
随着传统车企电动化转型速度的加快,车企间的动力锂电池军备竞赛也在愈演愈烈。
在双方达成电池供应长期订单两年时间后,七月三日,戴姆勒大中华区宣布与我国动力锂电池电芯制造商孚能科技(赣州)有限公司建立更深远的合作关系,以9亿元拿下孚能科技3%股份。
六月三十日,根据宁德时代的通告,在其非公开发行不超过2.21亿股新股中,本田拟间接认购约1%的股份数量,认购金额约37亿元。
近两个多月以来,我国动力锂电池行业的三家公司分别迎来三大外资车企入局。从大众入股国轩高科开始,外资对本土电池公司的争夺赛,正在以超越业界预想的速度推进,车企纷纷锁定核心供应商加急储备“粮草”的案例也接踵而至。
电池行业积极跑马圈地的背后,隐藏着车企们的“野心”与“焦虑”。
充电温度:0~45℃
-放电温度:-40~+55℃
-40℃最大放电倍率:1C
-40℃ 0.5放电容量保持率≥70%
打响“争夺战”
进入2020年,受疫情的冲击影响,原本并不好过的新能源市场更是雪上加霜。根据乘联会数据统计,六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8.56万辆,同比下降了34.9%,环比上升20.1%。从2019年七月截止到目前,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已经持续12个月同比下降。
另一边,动力锂电池行业则是“风景这边独好”,为了更长远的未来,越来越多的跨国车企在我国动力锂电池行业加速跑马圈地。特斯拉、大众、戴姆勒、宝马和本田纷纷选择出自己的心仪对象,在我国积极扩充“电池朋友圈”。
“从现在到2025年,我们要在我国市场新增100GWh的电池容量,仅靠宁德时代满足不了这么大的需求。”大众汽车我国CEO冯思瀚(Dr.StephenWoellenstein)曾在入股国轩高科后公开表示。随后,大众又朝万向一二三抛出了橄榄枝,签下一份百亿元的长期订单。
除了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产销市场,我国还拥有丰富的锂离子电池产量。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数据显示,全球前10的动力锂电池公司中有7家我国电池公司,市场份额占比超过80%。
面对富庶的电池资源,海外车企们怀揣着热情与资金蜂拥而至。
今年年初,宁德时代表示,已与特斯拉正式签署了电池供应协议,向特斯拉供应锂离子动力锂电池产品,结束了松下长期一家独大的局面。根据彭博社报道,从今年七月起,宁德时代将向特斯拉上海超级厂供应其一半需求的磷酸铁锂动力锂电池。
“财大气粗”的大众则投资约90亿元人民币获得国轩高科26%的股份,未来两者将在技术、产品、资本等方面开始战略合作。不过紧接着,大众又将万向一二三股份公司锁定为新的动力锂电池供应商,签署了一份百亿元的长期订单。至此,大众坐拥宁德时代、万向一二和国轩高科三家电池供应商。
值得一提的是,接连在我国电池市场上演的争夺战中,国际车企甚至已经不满足于供应商、订单签署层面的合作,入股、投资多元化的合作都在说明车企掌控电池供应链的方式更为主动。
“近忧”与“远虑”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车企一方面对动力锂电池的需求越发旺盛,另一方面,电池供应商的一举一动也影响着车企的“命运”。如何保证电池供应成为车企亟待解决的问题。
今年二月,奥迪比利时布鲁塞尔厂的纯电动SUV车型e-tron宣布暂时停产。奥迪官方新闻发言人公开承认,e-tron的暂时停产是由于动力锂电池短缺。今年奔驰计划将旗下纯电动SUVEQC车型的产量从6万辆降低至3万辆,原因也在于电池供应无法保证。
捷豹I-PACE也曾因电池供给不足而停产一周。捷豹路虎全球CEO施伟德(RalfSpeth)在接受德国《汽车周刊》采访时表示:“我们在电动汽车上面对的问题不是能生产多少汽车,而是能采购多少动力锂电池”。
因松下电池供应不足,影响到特斯拉Model3的量产速度,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Musk)则多次公开表达自己的不满。
动力锂电池的供应已成为各大车企的“阿克琉斯之踵”。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告诉未来汽车日报(ID:auto-time),“如今电池市场陷入了一个低端电池过剩,高端电池供不应求的局面,这使这些车企发展变得被动。他们要确保供应链的稳定,保证生产节奏。”
新能源汽车对燃油车的替代已成趋势,各国也先后公布了禁售燃油车时间表,为了抢占市场高地,各大车企向电动化转型的速度不断加快。这也意味着新能源电池的供应缺口或将进一步加大。
根据各家给出的计划,特斯拉2023年全球销售目标为100万辆;到2025年,宝马在售新能源车型占比将高达三分之一,2030年占比一半以上;大众计划到2029年销售2600万纯电动汽车和600万辆混动汽车;丰田、沃尔沃、本田、丰田和现代等各家也有明确规划。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SNEresearch的数据预测,到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对动力锂电池的需求预计为406GWh,而动力锂电池供应预计为335GWh,短缺约18%。预计到2025年这种情况将恶化,供应短缺约40%。
嗅到危机感的车企们则相继开始动力锂电池产量扩张大赛。关于这些车企而言,绑定更多的电池供应商将成为他们日后发力新能源市场的有力筹码。
建厂自救
在因电池短缺制约产量的现实面前,谁都不想在新一轮的电动化竞赛中掉队。除了快速调整采购计划,不断引入新的供应商,以戴姆勒、大众为代表的主机厂则纷纷迈出了自产电池的步伐,将主动权夺回自己手里。
“长期而言,我们决不能依赖于少数亚洲电池制造商。”大众集团首席执行官赫伯特·迪斯(Dr.HerbertDiess)表示,为了确保他们押上了身家性命的“电动化攻势”能够得以顺利执行,自建厂变得势在必得。
大众集团在2019年五月投资近10亿欧元在德国本土建设一家电池厂,厂建成后,前期将专注于电芯组装工作,后期将会新增电芯研究生产领域的工作。
为了加速推进“2039愿景”,即到2039年实现所有汽车新汽车产品零排放。戴姆勒在全球范围内建设自己9家动力锂电池厂。截至目前,戴姆勒美国和欧洲的动力锂电池厂还在建设当中,其位于北京的奔驰电池厂已投产。
放眼国内,新能源市场的繁荣让自主车企拥有更多施展空间并自建电池厂。比亚迪成立弗迪电池产品覆盖消费类3C电池、动力锂电池及储能电池、梯次利用等领域;长城蜂巢能源于2019年底在我国江苏常州启动了其第一家电池厂,并计划在2020年底之前从每年4千兆瓦扩大到每年12千兆瓦,到2025年,在我国和欧洲的其他几家厂的年产量将达到100GWh左右。
而上汽、北汽等汽车集团,目前均已与宁德时代合资建设动力锂电池厂。高工产业研究院院长罗焕塔表示:“目前我国的自主品牌里面有80%的公司有跟电池厂合资的想法,或者说正在执行。”
降低成本成为了自建厂的另一大优势。根据东吴证券数据显示:作为新能源车的核心零部件,动力锂电池在整车成本中所占比重高达40%-50%。以特斯拉为例,其动力锂电池占特斯拉总成本约38%。截止到2025年,大众将采购150GWh的动力锂电池,金额达到500亿欧元,电池供应商将至少分走200亿的订单。
不过自建厂也并非易事。电池研发投入大,生产周期长,前期要耗费巨大成本。尤其是在汽车行业的下行市场里,庞大的支出无疑带给车企巨大的压力。此外,其对技术的高门槛,也让很多公司的研发遭遇诸多难题。
面对供需危机,车企绞尽脑汁的通过一系列行动来填上“动力锂电池缺口”。但距抵达“电池自由”的终点,仍有不少挑战。
上一篇:动力锂电池和储能电池的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