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407次 | 2021年11月03日
动力锂电池产量将大幅过剩 电池公司与车企应加强合作
也许,未来5年,在我国动力锂离子电池市场,出现的不仅是行业洗牌,更是一场血的洗礼。“不是我给新能源汽车行业泼冷水,现在电池公司都弄这么大的产量规划,不是为了要补贴还能是什么?”近日,某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人士向记者表达了如上观点。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几乎所有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都对未来几年自身动力锂离子电池规划产量的逐渐释放充满信心。这种信心一方面基于动力锂离子电池技术的积累,另一方面则是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储能领域的大力支持,以及出口市场的期待。
但是,从目前公司的规划产量和市场实际需求来看,动力锂离子电池产量将由2015年的严重不足向未来几年的产量过剩翻转。
■产量过剩不仅一点点
2015年下半年,动力锂离子电池重要原材料碳酸锂价格不断攀向高峰,这是上游供给端供货紧张和下游需求端放量上升的直接反映。
充电温度:0~45℃
-放电温度:-40~+55℃
-40℃最大放电倍率:1C
-40℃ 0.5放电容量保持率≥70%
江西福斯特集团总经理蔡栋曾公开表示,2014年我国动力锂离子电池需求量仅为3GWh左右,到2020年,随着新能源汽车放量,动力锂离子电池需求将上升至37GWh左右。当然,这是蔡栋的保守估计。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各大动力锂离子电池相关公司累计规划产量已经超过40GWh,随着产量的不断释放,动力锂离子电池的产量供求关系可能发生逆转,甚至引发行业洗牌。
我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国家863动力锂离子电池测试中心主任、研究员王子冬向记者供应了一组数据: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7.90万辆,粗略计算实际使用动力锂离子电池达到了16GWh~17GWh,而2016年动力锂离子电池需求量将超过26GWh,但市场实际可供应动力锂离子电池量远大于这个数值。2016年,动力锂离子电池供需关系在短暂平衡之后将迅速转变为过剩。但作为动力锂离子电池的投资者和生产者,不少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有关消化产量充满信心。中航锂电(江苏)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晓伟认为,国家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2020年累计产销5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目标可以实现,加上储能市场的国内、国际需求,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是可以消化大部分规划产量的。同时,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电池制造技术、安全性能、成本为优势的公司将会胜出。
■集中度低大肆规划产量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有20余家整车、动力锂离子电池以及其他相关公司计划或已经投产动力锂离子电池以及上游原材料领域,少则十亿元,多则上百亿元。如此大胆的投入,不仅因为新能源汽车巨大的市场潜力,还有国家政策补贴和地方政府“政绩需求”的推动。
可以确认的是,在这股投资大潮中,每家公司都有迅速成长的机会。根据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含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统计数据,比亚迪动力锂离子电池装机量6.48万辆,位居第一,市场占有率为17.32%;分列第二、第三位的是力神电池和波士顿电池,市场占有率分别为9.95%、7.93%;其他公司依次递减,但差距逐渐缩小。这也意味着,在动力锂离子电池市场,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一家独大,大部分电池公司都可以选择继续扩张。
王子冬说:“我国有电池公司两三千家,但市场真正要的是‘大电池’,不是每家公司都具备做‘大电池’的实力。”在他看来,很多电池公司在市场上升期间,借助资本力量,一哄而上,投资扩产,这并不利于公司可持续发展,还会造成市场同质化竞争、研发力量不集中、电池技术提升速度减缓。假如不能取得技术上的创新和突破,我国动力锂离子电池产业就真的只是巨量产量、过剩产量,而非具有竞争优势的产量。
在国家高额补贴和地方政府“政绩诉求”的推动下,新能源汽车市场经历了两年多的快速上升,不仅是新能源乘用车,新能源公交车、商用车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因此,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也敢于向地方政府要税收优惠、要银行贷款、拨地建厂,可是投产量还需慢慢实现。我们不禁要问,“盘子”摆好了,“菜”何时能上齐?
当然,动力锂离子电池行业并不是无序发展。2015年十一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通告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推进执行《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设立锂离子电池行业准入条件。“随着市场竞争持续加剧,优胜劣汰一定会出现,一些品牌将遭淘汰。”王子冬说。
■电池公司与车企合作应加强
“动力锂离子电池水平提高应该把重点放在集成技术领域,也就是说应该加强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与整车公司的战略合作关系,以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技术研发为主、整车配套研发为辅,共同提升电池组的能量密度、安全稳定性和寿命。”王子冬表示。
目前,大部分整车公司与电池生产公司没有形成战略合作关系,甚至出现整车给电池公司回款不及时,致使电池公司利润回收难,再投入能力不足、研发技术得不到积累和提升的问题。另外,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在没有与整车公司良好合作的情况下,难以供应优质、专业的终端客户服务。
王子冬认为,整车公司在与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形成战略合作关系的同时,应该采用多家供应商机制,不能让某一个电池生产公司独大,尤其是在外资电池厂商大量涌入我国市场的情况下。另外,国家新能源补贴应该向电池公司转移,给予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足够的研发资金,强化动力锂离子电池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的核心实力。在整个动力锂离子电池上下游产业链上,每家公司都应各司其职,做到术业有专攻,不宜过度向上下游领域扩张。
下一篇:新能源汽车及动力锂电池产业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