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704次 | 2021年11月11日
动力蓄电池回收难题待解
“目前,我国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框架不仅搭建完成,也启动了蓄电池的回收利用试点示范。”当前,动力蓄电池在拆解与回收方面的发展仍任重道远,还要国家的政策再完善,相信在政策的完善下,动力蓄电池的回收和再次利用也会越来越规范,这也为环境保护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供应了有力的保障。
本报首席记者梁文艳
见习记者刘昱汝报道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汽车生产及消费大国。然而,在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的同时,其动力蓄电池的报废及回收利用行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
有业内专家曾对相关公司在质保期限、电池循环寿命、车辆使用工况等综合测算,新能源汽车的动力锂离子电池将到2020年进入规模化退役阶段,预计到2020年累计将超过202万吨(24.6GWh),假如按照70%可用于梯次利用计算,大约有6万吨电池要报废处理。
充电温度:0~45℃
-放电温度:-40~+55℃
-40℃最大放电倍率:1C
-40℃ 0.5放电容量保持率≥70%
独立汽车咨询顾问张翔在接受《我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回收电池的产业并没有形成良性循环,新能源汽车电池报废最快的其实是电动大巴。从2013年起,全国大规模使用新能源汽车,很多大巴电池已更换一批了,现在我国并没有实行可执行的规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在政策方面的缺失外,国内也没有相对专业的收购公司。张翔告诉记者,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重要是在收购的环节,其价格以及产值低,因此,这一行业的发展目前并不完善。
监管趋严
近些年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头势不可挡。然而,与新能源汽车息息相关的动力蓄电池的报废及回收利用的发展相比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显得格外“苍白”。
从我国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到如今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时间,假如按照电池保质期的5-8年的标准来计算,那么,其动力蓄电池也已进入“淘汰期”。
伴随新能源车的退役,有大量的动力蓄电池也等待更新或拆除。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已超过210万辆,我国也是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生产和消费国,仅2017年装配动力蓄电池就超过37gwh,总装配量已超过100gwh。
据我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报告判断,2018-2020年全国累计报废动力锂离子电池将达12万-20万吨,2025年或达35万吨。到2020年后动力蓄电池将逐步进入规模化退役期。退役电池如处置不当,随意丢弃,一方面会给社会带来环境影响和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也会造成资源浪费,面对如此庞大的废旧电池,电池回收也是当务之急。
值得欣喜的是,《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及《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暂行规定》也于近日正式执行。
不仅如此,我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也启动了报废电动汽车回收拆解公司的技术标志制定工作。
记者注意到,上述政策强调了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和加强对动力锂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与此同时,有关动力蓄电池的设计生产、回收责任、综合利用以及监督管理等方面都作出了详细的规定。
“目前,我国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框架不仅搭建完成,也启动了蓄电池的回收利用试点示范。”中研普华研究员杜卫东在接受《我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将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公司先行先试,开展梯次利用重点领域示范。通过试点示范,发现问题,寻求解决方法。培育一批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标杆公司,探索形成技术经济性强、资源环境友好的多元化回收利用模式。
杜卫东举例说,例如当前国内有一家公司,正在开展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试验,目前已经在12个省市建设了3000多个试验基站,其效果还是不错的。
完善措施
有分析认为,废旧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市场将从2018年开始爆发,预计2018年废旧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市场可达50亿元规模,到2020年至2023年,废旧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将进一步上升到136亿元-311亿元。毫无疑问,动力蓄电池的回收利用行业其前景颇为乐观。不过,在杜卫东看来,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在实际操作中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杜卫东认为,首先,退役动力蓄电池快速分选重组、性能评价、残值评估等梯次利用技术在行业内储备不足,且缺乏标准化支撑;其次,当前,退役动力蓄电池的储运和拆解等成本较高,因此,并未形成规模化效应,在缺乏激励政策支持和成熟的市场化机制保障下,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经济性并不高;最后,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和综合利用等公司还未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在回收服务网点建设等方面的产业链资源共享程度不高,回收利用渠道建设也相对缓慢。
“应加快完善回收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监督用途,促进汽车生产公司全面落实生产者责任。同时,建立回收渠道,加强与电池生产、综合利用等公司合作,通过多种形式构建跨行业联合共同体。”杜卫东认为,除此之外,还应加强产业布局,重点抓好“两头”,即前端回收和后端再利用及无害化处置,鼓励梯次利用公司创新发展,严格控制湿法冶炼公司的规模和布点。
据中汽中心数据资源中心相关意见表明,在促进产学研合作中,还要加强动力蓄电池高效拆解、残值评估、梯次利用以及有价金属高效提取等共性技术和装备研发。同时,加快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有关标准的研究和立项工作,引领行业加快技术升级。加强对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涉及的各相关主体的政策法规宣贯,促进公司责任意识的提升。充分发挥媒体的用途,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积极引导公众参与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规范移交动力蓄电池。
业内人士建议,有关新能源汽车用户而言,首先应该明确动力蓄电池的回收主体是汽车厂家,消费者要更换电池时,应将新能源汽车送至汽车生产公司建立的维修服务网络和售后服务机构进行动力蓄电池维修、拆卸和更换。
有观点认为,跟踪溯源在电池回收利用中显得尤为重要,要生产端、销售端、监管三方配合,车企记录新能源汽车及其动力锂离子电池编码对应信息,汽车销售店建立动力蓄电池回收服务网点上传制度通过溯源信息系统上传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服务网点等信息,并通过信息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而工信部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确保动力锂离子电池有据可查。
当前,动力蓄电池在拆解与回收方面的发展仍任重道远,还要国家的政策再完善,相信在政策的完善下,动力蓄电池的回收和再次利用也会越来越规范,这也为环境保护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供应了有力的保障。
下一篇:新宙邦的微混动力锂电池电解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