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1303次 | 2018年08月14日
国内动力电池厂要明确未来技术方向
捷星新能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彭华介绍称,捷星新能源最早完全从BMS开始,自主开发动力电池模组、BMS、电池PACK系统,基本所有的核心部件都是捷星新能源自己生产,甚至包括BMS线束。捷星新能源一直以来都始终贯彻安全至上的“全自制”研发生产模式。另外,为了顺应客户的需求,捷星新能源也开始了轻量化材料和电机电控上的研发工作。对于动力电池行业逐渐步入兼并重组的关键期,彭华认为,产业链上下游的合资合作,不能抱着单纯就是“兼并”的狭隘观念。而应该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构建平台,合作共赢。
以下是访谈实录:
问:捷星新能源是一家动力锂电池供应厂商,也是国内最早从事锂电池管理系统的研发企业,请彭总先介绍一下捷星新能源的情况。
彭华:捷星新能源是2011年成立,坐落于苏州工业园区。我们不能说是国内最早的技术厂家,应该是最早从事以18650三元锂电池为基础的厂家,应该是国内第一家真正把它作为动能系统组成的第一家企业。那时开始候始我们是很看好整个行业,那个时候还是以混合动力为主的年代,我们认为将来以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应该是个大方向。而且那时候非常看好18650三元锂电池,那个时候国外还没有那么多,从这个方向开始坚持到现在,一直以这个路线为主。另外,本身我们自己也是最早完全从BMS开始,自主开发动力电池模组、BMS、电池PACK系统。基本所有的核心部件都是自己生产,甚至包括BMS线束。
第二个我们也是最早一批以商用车为主导的,最早我们认为将来除了轿车之外,国内以商用车为大发展,因为整个政策来讲,应该以节油为主。第二,在补贴情况下,肯定是希望更多地能实际应用于解决道路污染,那么一个是客车,二是物流企业。实际上以商业为主的板块国家应该会重视,我们应该也是国内第一批,真正做到长里程和使用性能都比较好的商用车板块动力系统的厂家,这个当然得益于国家政策,我们跟着一起走。
现在主要核心业务是PACK系统,刚刚介绍过从电芯成组模块到BMS线束都是我们自己内部生产的。第二个我们用户主要是国内几个大的商用车客户,我们都以主流客户为主。另外,在轻量化材料和电机、电控上面也有很多研发,我们也自己的研发中心是做基础研发的。我们在苏州有两个工厂,主要做pack。长春工厂是做基础研发,刚刚说的电机电控和轻量化,目的也是为了下一代产品技术做储备。我们主要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客户需要什么我们提供什么。
问:捷星新能源在动力电池系统三大新能源核心技术能力也有很多成就,新能源汽车三大核心技术方面我们的优势是什么,有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彭华:以客户的需求作为我们的目标,客户第一希望有解决方案,如果客户需要的话我们什么都会给他提供。第二个,截止去年为止我们是没有电芯的,但是不能把所有品质问题放在电芯厂那边因为电芯本身是大批量产品,所以如何通过系统保护电池,这是我们从头到尾的核心,也就是电芯本身有一些问题的话,要通过系统的保护,包括寿命、安全,所以这是我们从始至终贯彻的解决方案,第二也是安全性上非常重视。
除此之外,第二个是全自制的模式,我们从一开始是BMS,系统里面BMS周边产品完全为了配合系统的,尤其BMS通过不断地改良、更新满足客户需求,所以我们一定是自主生产。包括下一步轻量化、一体化都是以这个目标来进行的。
问:中国动力电池市场虽然中国企业占有主导,但是国外包括韩国一些企业还有一定在技术管理方面存在一定差距,这些企业未来都是会陆续进入中国,中国本土电池企业应该怎样巩固和如何挑战目前的他们带来的挑战呢?
彭华:国内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市场,国内企业做的非常好了。但是有两点,国内厂家要看将来,不要光看眼前,当前肯定是市场非常好,大家都抢货、出货。但是实际上现在要看大趋势的,将来国家的要求是高容量和安全性,这两个必不可少,这方面恰恰是国内企业要真正做到位的,现在大家可能觉得市场非常好,而且随着国家政策不断地更新会越来越好。但是国内在这个方面比较短视,相反日韩企业却有非常好的长远计划和研发路线,对于下一代电池的产品技术有非常明确的研发方向,所以他们会一步一步去走。国内市场现在“生存”是最大的危机,另外汽车后市场非常大,生存的空间还很大,但是这些企业要真正在国内发展生根,下一步的挑战就是他们的积累和将来新科技的发展,这恐怕是国内企业在研发和安全性上要更多投入的。
问:捷星新能源当前主要的市场在商用车领域,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我们有没有新的拓展和规划?
彭华:有,做这个行业不可能分商用车或者乘用车。但是为什么商用车比较多?现在商用车是比较考验市场的,商用车按照国家要求不能不用的,这是一个基本的模式。虽然商用车的需求量大,但对电池的性能考验、寿命安全性甚至成本、经营模式同样都是大挑战,因为是一直在用的。尤其商用车并不光仅限于物流车和客车,实际上乘用车商用化也是非常大的趋势,比如将来共享汽车的方式,我们在商用车平台上把性能安全做好,自然而然地就可以进入乘用车市场,所以这个没有什么限制和矛盾,肯定是下一步继续发展。
问:合资合作层面或者整个全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合作和拓展,基于这方面有没有新的想法?
彭华:当然有了,有一点是要有平台,我觉得很多企业可能觉得中国合作或者并购是把它并进来了,我觉得这个不对。第一,这个行业发展空间非常大,可能五年之内很多优秀企业诞生,合作才是关键,如何在圈里面大家共存,如何有好的体制,不要光想把它并进来变成自己的一部分,这个可能比较狭隘,而是大家通过产业链的这个圈子一起合作共赢。第二,可以通过基金的模式在这个圈子里做金融平台,先有一些资本投资但是不要一下变成兼并。真正要形成一个生态圈,不光是自己,应该是各个公司以资本为平台的合作。资本合作不能那么狭隘地去探讨谁合并谁,我觉得是通过产业基金、金融平台,以第三方作为纽带,大家在纽带上互相推进支持,我觉得这个在金融方面也是一个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