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1130次 | 2018年08月17日
动力电池收购屡生变数 究竟是为什么
新能源车汽车持续快速发展,带动着动力电池及相关行业的火爆,资本青睐动力电池已是心照不宣。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锂电行业发生了大大小小收购案至少30起,其中不乏数以亿计的巨额交易;2018年上半年,针对电池、材料、设备等企业的收购案例已经超过30起,金额超600亿元。
然而在上述收购案中,并非都能修得正果,有成功的标杆自然也有失败的典型。比如兆新股份终止收购惠强新材及阿李股份、贤丰控股终止收购慧通天下及妙盛动力、长信科技终止收购比克电池、凯恩股份终止收购广西卓能新能源、金沙江资本终止收购AESC等,真可谓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从已经收购失败的案例来看,上市公司收购动力电池企业并非水到渠成,存在着较多的不确定性。所谓能看对眼,什么都好商量,看不对眼的原因却是多种多样。但总结起来无非几点:首先当然是钱的问题,收购资金不到位或是价格谈不拢;其次业绩对赌风险过大,收购双方显得更加理性。
收购戏码的不断上演,体现出各路资本想要快速切入到动力电池领域的迫切心态,既让人感受到资本市场对动力锂电池领域的高度关注,也让人看到了动力电池领域对于资本的渴望。只不过在优质标的稀缺、市场竞争加剧情形之下,资本想要通过收购的方式切入锂电行业也将变得更加困难。
收购戏码还在密集上演
可以看出,动力电池企业已成为上市公司跨界锂电行业兼并购的重要标的。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动力电池行业最不缺的应该就是资本,而缺的是优质的企业。当前动力电池行业已经是“狼多肉少”,优质标的成为了资本哄抢的对象,价格也是越来越高,从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资本的恐慌心理。
而预计到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将达到200万辆,对于动力锂电池的市场需求剧增。虽然国内锂电池企业数量依然超过100家,但是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的锂电池行业现状,还是让资本嗅到了机会。时间进入到2018年以后,动力电池行业的收购戏码依然还在密集上演。
今年初,江苏中利发布公告称,拟以100亿元价格收购深圳比克动力。事实上,在发布收购公告之前,中利集团曾计划拟向比克动力增资3亿元来获得比克动力2.93%股份。而在短短两周时间内,从3亿元到100亿元,从增资到收购,中利集团这则收购案似乎正是当前电池行业收购的缩影。
兆新股份也发布公告,公司于6月11日与上海中锂原股东签署了《关于上海中锂实业有限公司之股权转让协议》,拟收购上海中锂原股东合计持有的上海中锂80%股权,交易金额为人民币5亿元。本次股权收购完成后,公司将持有上海中锂100%股权,力求成为国内重要锂盐产品供应商。
而由于优质标的的稀缺,不少企业还将收购的目光瞄向海外企业。去年八月,金沙江资本与日产汽车动力电池业务(AESC)的出让方股东,就收购日产电池公司51%的股份签订了正式收购协议。根据协议,日产先从NEC手中收购AESC的49%股份,全权持有AESC后再打包出售给金沙江资本。
而在行业内掀起轩然大波的莫过于天齐锂业对锂业巨头SQM股权的收购。今年6月20日天齐锂业披露收购SQM草案,天齐锂业计划40.6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SQM公司23.77%的股权。随后6月22日下午,天齐锂业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审议表决通过了有关购买SQM公司议案,同意票超99%。
关于交易进展,天齐锂业董事会秘书李波表示,目前正在按部就班走程序,交易的先决条件是中国多个监管部门的法定许可或备案,股东大会审核等。有券商认为,收购案会令天齐锂业牺牲短期利润,但公司在收购SQM股权之后,天齐锂业将拥有全球最优质的锂矿和盐湖,巩固行业龙头地位。
收购失败折戟沉沙者众
资本给动力电池市场带来的躁动让所有欲分蛋糕的人都无法躲避,投资动力电池似乎也是大有可为。但需要小心的是,行业背后的商业逻辑却永远不会因为资本热捧而改变。随着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趋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导致对于动力电池行业的收购带来的风险也在不断加剧。
首先是来自收购资金的压力。7月2日,日产汽车发布声明表示,该公司已取消向中国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GSRCapital)出售旗下AESC公司51%的股权。日产汽车表示,取消理由是因为金沙江创投缺乏收购资金,无法在6月29日最后期限前完成交易,此交易自宣布近一年以来已延迟数次。
而在德尔未来终止收购义腾新能源案例中,因为交易相关方苏州德继企业管理中心持有的义腾公司股权被司法冻结。虽然相关各方不断推进解决方案,但由于涉及对象多,解决难度较大,解决时间不可控,公司认为继续推进本次重大资产重组条件已不具备,终止的原因同样与现金流紧张有关。
其次则是业绩对赌承诺过高,标的选择放弃。如长信科技收购比克电池交易中,双方签署业绩对赌协议,比克动力2017、2018和2019年度的净利润将分别不低于7亿、12亿和12.5亿元。比克电池2014、2015和2016年净利润分别为-1880万元、2632万元和4.51亿元,很难完成业绩承诺。
而在奥特佳与海四达签订《业绩承诺补偿协议》中,业绩承诺方海四达集团、沈涛等承诺标的公司2017年、2018年和2019年的净利润数分别不低于1.67亿元、2亿元和2.4亿元。从《业绩承诺补偿协议》来看,业绩对赌失败风险高,存在业绩对赌失败风险,如果从长远来看,对双方不利。
通常上市公司高估值收购背后都与标的企业签订了业绩对赌目标,而在目前补贴退坡动力电池价格和毛利下滑、而电池原材料涨价的情况下,标的公司想要完成3年的净利润承诺压力非常大;与此同时,部分标的企业的盈利能力不佳,甚至很有可能导致收购方的进一步亏损,最终只能选择放弃。
此前收购消息的发布,通常会提振市场对于收购方的信心,从而带动其股价上涨,但尴尬的现实摆在天齐锂业面前。交易方案披露之后,天齐锂业复牌后股价接近跌停边缘,收购SQM股权的消息短期并未提振公司股价。同时受市场下跌等因素的影响,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其股价跌幅超过25%。
投资收购逐渐趋于理性
2016年,J公司52亿元跨界收购动力电池企业W公司,W公司在当年就创下收入超过77亿元,净利润超9.66亿元的佳绩。2017年更以5.5GWh出货量仅次于宁德时代、松下和比亚迪,成为世界第四大(中国第三大)动力电池生产商。这起收购案,一度成为动力电池行业中广为流传的佳话。
而今年3月份,已经曝出有大量供应商聚集到W公司堵门追债。4月1日J公司更“自曝”资金链出现问题:整体债务达221亿元,逾期债务19.98亿元。而在5月份动力电池装机量排行榜上,稳居第三的W公司也从前十的名单中消失。此前不久,W公司更宣布放假6个月,未来的前景堪忧。
而J公司的遭遇,除体现出动力电池行业竞争加剧之外,也给急切进入动力电池领域的资本泼了一盆冷水。“前几年由于补贴因素推动,大量资本进入到动力电池领域,导致产能不断扩张。如今行业要求提高,补贴减少,落后企业在压力下退场,盲目进入的资本应该警醒。”业内人士表示。
而在后续的收购案中,可见收购方已然谨慎了不少。科陆电子在终止收购腾远钴业公告中提到,腾远钴业原材料与铜、钴市场价格保持紧密联系,若宏观经济下行导致钴的价格下行,公司业绩将受到较大影响;且腾远公司无自己控制的钴矿山资源,供货不稳定,因此科陆电子终止本次收购。
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大约有150家动力电池配套企业,到了2017年年底已降到100家左右,1/3的企业已经被淘汰出局。同时市场集中度上升,初步统计排名前十的电池企业已牢牢占据着市场超过85%的份额,这意味着将近90家企业抢食15%的市场份额,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从目前情况来看,资本在对动力电池企业的收购方面更加趋于理性,而把收购的目光更多的聚焦在上游原材料领域,包括江特电机等为代表的金属锂生产供应商,也试图通过布局海外锂矿资源,结合已布局的国内锂矿存量,为锂产品原料供应提供保障,通过降低原料采购成本提升盈利能力。
以猛狮科技、宁德时代、长城汽车等为代表的动力电池企业及整车企业,试图通过并购海外锂矿为实现上下游产业链的布局做好铺垫。同时,以金沙江资本、歌石投资为代表的投资机构对国外锂矿资源也十分感兴趣。不过前有寡头挡道,后有过剩伏击,投资上游原材料同样存在着太多变数。
上一篇:有机太阳能电池效率创世界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