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354次 | 2022年12月12日
我国动力锂电池产量问题及提议
动力锂电池行业暴露生产量利用率低、高端产量不足、低端产量过剩的问题,成为行业健康发展的障碍。造成这一问题的原由与政策补贴的驱动用途、过度扩产、盲目投资等相关。当前外资股比限制逐步放开,国际化竞争白热化,结构性产量过剩将影响我国动力锂电池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并将产业链中不协调、不平衡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要怎么样有选择、有侧重地化解低端过剩产量,提高行业发展质量,应该深入沉思。
一、我国动力锂电池产量现状
当前我国动力锂电池行业存在结构性产量过剩问题,重要表今朝以下方面。
1、行业产量利用率低
产量利用率为实际产出与潜在产量(不含在建、拟建项目)之比,欧美日等国家把产量利用率长期低于78%的现象认定为行业产量过剩。2017年,我国动力锂离子电池的总产量达到185GWh,而被车企认可并继续选用的有效产量约为115GWh,实际产量约为44.62GWh,以实际产量与有效产量的比值计算,产量利用率38.8%。2016年,总产量90GWh2,有效产量约60GWh2,产量30.8GWh4,产量利用率为51.3%。动力锂离子电池的整体产量利用率已持续两年低于78%,2017年下降至40%以下,即从行业整体上看存在严重的产量过剩。
充电温度:0~45℃
-放电温度:-40~+55℃
-40℃最大放电倍率:1C
-40℃ 0.5放电容量保持率≥70%
2、高端产量不足
细看公司情况,在龙头公司中已经暴露了高端产量不足的问题。
产量的高端与低端是相对的,一般依据动力锂电池产品品质、加工技术水平、公司综合实力、市场份额、使用范畴来区分,通常也是主流车企的配套首选。高端产量的市场需求量正在提高,可从装机量说明。2017年我国前10家动力锂电池公司装机量总和达到26.7GWh,市场占有率为73.6%,2018年上半年上升到约85%。国内主流动力锂电池公司以宁德时代、比亚迪为龙头,是高端产量的聚集阵营,贡献了行业内70%以上的装机需求量。其中龙头公司宁德时代、比亚迪的市场占有率由2017年的45.5%,提升到2018年上半年的60.7%。
龙头公司正面对电池供不应求、高端产量不足的态势。宁德时代在其招股说明书中指出“现有产量无法满足潜在市场需求”,并拟将60%以上的募集资金用以产量扩张;比亚迪在2017年度股东大会上说明已经出现动力锂电池供应不足的缺口,并加紧对磷酸铁锂动力锂电池产线和青海动力锂电池产线的扩产。
3、低端产量过剩
当前我国有105家动力锂电池公司,占有率排名后95家公司合计拥有约15%的市场需求量,但却占有约55%的行业总产量。当中的大部分产量属于低端产量,一般为技术、人才、资金积累不够的中小型电池公司的产量,因技术水平、品质质量落后于车用动力要求,难以被车企选用,因此也有一些流向了低速电动汽车、电平衡车、电动工具等市场。
低端产量过剩拉低了行业产量利用率。依据国内主流动力锂电池公司的产量利用率和市场份额,推算出中小公司的产量利用率仅仅约为10%,远远低于行业均匀值。
国内主流动力锂电池公司产量利用率
二、结构性产量过剩的原由
1、政策驱动、补贴刺激下的扩产浪潮
首先,国家层面以产量为指标之一提高了动力锂电池公司的准入门槛。2016年十一月工信部公布《汽车动力锂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17)》(征求意见稿),要求锂离子动力锂电池单体公司年产量力不低于8GWh,当时惟有比亚迪、宁德时代两家满足产量的硬性要求,于是公司纷纷开始扩张产量。随后,2017年三月四部委出台《促使汽车动力锂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法》,提出到2020年行业总产量100GWh,形成产销规模在40GWh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公司。政策目的虽在于提升动力锂电池行业的竞争力,培育具有影响力的电池领头公司,淘汰“小、散、乱”的落后产量,但却不可防止地引发了动力锂电池公司之间的产量较量。
另外,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从2009年的“十城千辆”开始,中央和地方都大力推出补贴政策,包括巨额财政补贴以及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土地、税收等方面的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快速上升与投资热潮大力刺激了产业链上相关公司的发展。动力锂电池是整车成本、技术性能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新能源产业投资规模迅速张大的过程中,大量市场资金流入动力锂电池范畴,导致了全行业的扩产浪潮。
2、产量过度扩张,超过市场需求
“一哄而起”的盲目追逐发展中,投资过热,公司扩产过热,最终导致产量超过市场需求。按照我国2020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销200万辆的发展规划,2020年市场对动力锂电池的需求量约为100GWh。截至2017年,动力锂电池的规划产量达到228GWh,是2020年需求量的两倍之多。公司的疯狂扩产一方面造成产量的良莠不齐,另一方面使行业可能陷入“产量扩张-市场供大于求-利润空间减小-扩产以提高规模降低成本”的恶性循环中。尤其当前面对补贴退坡、上游原材料涨价的双重压力,盲目扩产只会加剧行业产量利用率的继续走低。
3、低效和无效投资下,低端产量涌现
低效和无效投资在动力锂电池行业积聚,造成大量缺乏竞争力或未实际投入加工的产量,导致低端产量的涌现。原由有两方面:一是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新增,2015年动力锂电池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的风波,使投资者和公司把产量与交货能力等短暂性成效指标作为投资重点,以产量规模为导向;二是动力锂电池技术路线处于迭代发展中,大量资金聚集于产量张大,忽视了对技术创新、质量提升的投入,投资固化使新建产线跟不上技术发展,沦为无效或低端产量。
4、行业竞争加剧,公司通过扩产提升竞争力
当前动力锂电池行业马太效应加剧,来自于国内和国外的竞争压力共存。第一,国内主流公司与车企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并逐步蚕食市场份额,中小型公司获得订单的难度更大。第二,随着外资股比限制放开,日韩领先电池公司进军我国的高端动力锂电池市场。三是,我国龙头公司开始了国际化的进程,宁德时代陆续获得德国、美国等国巨头车企的订单并筹备建立德国厂。
动力锂电池公司要在众多竞争者中突出,其中一个紧要途径是扩产。必要的产量规模能够让电池公司降低加工成本,提高对整车公司的议价能力,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扩产也是公司抢占市场份额的快捷途径。据统计,2017年新增产量95GWh,2018年预计新增产量在60-65GWh,产量扩张速度有减慢趋势。当前的扩产势力重要来自三方面:一是产量规模已经领先的龙头公司,如比亚迪、宁德时代,是产量新增量最大的群体;二是2016年以后进入动力锂电池行业的新来者,如瑞浦能源、塔菲尔、华鼎国联等;三是新增或变更技术路线的公司,如湖北猛狮、江苏远东福斯特、力信等。行业扩产正在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公司的产量布局不再局限于地方资源,而是以市场需求、配套车企和电池技术发展为导向。
国内主流动力锂电池公司的扩产计划
三、结构性产量过剩对动力锂电池产业链的影响
1、新增行业负担
结构性产量过剩给行业带来的负担是继续的。一是已经把大量的资金、人才资源聚集在产量扩张上,影响了技术研发的投入,为追求产量提升而轻视了产品质量和性能提升。二是将来在产量整顿上还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政府、市场、公司等各方还需在投资管理调控、监管体系改革、准入退出机制、公司协作与竞争机制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必定造成对技术创新、智能化水平提升的影响。当前,日本松下宣称在我国建立电池厂,韩国三星SDI、LGChem等公司瞄准我国退出补贴后的市场,外资先进公司在高端动力锂电池市场上有非常大的竞争力。
2、延缓技术创新
实际上,日本、韩国在电池范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公司数量少但各有其优点,在与车企形成战略合作的同时,以提升电池技术水平、降低成本为培养核心竞争力的目标。相反,我国电池行业目前存在产量盲目扩张的现象,整体呈现“多、散、乱”的局面,龙头公司在产品技术水平、成本管控、加工管理体系上较少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小公司陷在规模的困境中,盲目扩张导致的产量过剩,造成了资本浪费、研发积累不足、人才缺失。技术创新恰恰是离不开资金、研发、人才三大要素的支持,要怎么样化解过剩产量成为动力锂电池行业走向以技术导向的发展道路的当务之急。
3、回收利用压力大
盲目扩张造成了低端产量过剩,投入到市场的低端电池在技术性能、一致性、耐久性方面参差不齐,意味着我国动力锂电池退役数量新增、退役品质离散度大、回收利用难度增大。当前我国动力锂电池回收利用行业规模仍未形成,测试标准不确定、梯次利用经济性和资源利用率较低,低端产量过剩势必将造成回收利用行业的负担。此外,产业的上游与下游之间的发展周期自身存在不同步的特点,整车公司的产线建设周期一般为1.5-2年,动力锂电池公司的产线建设周期约5年,而上游矿产资源的建设周期涉及勘探开采环节,往往要更长的建设时间,甚至高达10年,中间环节的动力锂电池公司盲目扩张将打破与上游、与下游的供需平衡,加剧产业链的不协调、不平衡问题。
四、动力锂电池行业健康发展的相关提议
1、增强产量预警,强化安全监管
有效、真切的产量信息有助于投资者和公司合理决策,可建立产量公布和预警机制,由政府部门机构或第三方非营利性组织进行信息的核查与及时公布,杜绝“烂尾”工程和“占坑”行为,重点关注产量利用率和产量变化。
从保护消费者利益出发,增强违规电池产品的监管力度,对出现电池质量安全问题的公司进行跟踪调查,并实行有效的惩罚措施。
2、鼓励市场化兼并重组
在淘汰低端产量中,市场将起到关键用途,技术落后、规模过小、形式分散的公司缺乏竞争力,在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下自然会被淘汰。随着市场机制的发挥,公司间的兼并重组将加快步调,公司的聚集度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要持续发挥龙头公司的引领和示范用途。
3、发展重心由扩产转向提质降本和技术冲破
当前动力锂电池主流公司的发展战略重点不再是产量扩张,而应是要怎么样优化产量、通过核心技术创新和智能化水平提升实现产品的提质降本,从根本上提升竞争力。我国动力锂电池整体技术水平与日韩先进公司相比仍存在差距。日本松下是特斯拉的特定供应商,一款已经量产的21700NCA三元锂离子电池,单体能量密度300Wh/kg以上,成本约合1元/Wh,基本达到了我国2020年的发展目标。且整车公司对动力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动力锂电池性能的提升亟待技术冲破。因此,公司应该加大支持基础研究,加速研究成果的转化,重视人才的培养,增强产学研政的协同发展,利用技术创新向高端范畴聚集,创造竞争优点。
4、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关于动力锂电池的提质降本、产量优化具有关键用途
一是,我国动力锂电池产业整体还是以“量”取胜,加工规模大但品质不如日韩,尤其是一致性还存在较大差距;二是,动力锂电池行业属于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能有助于品质的精准控制,并降低加工成本。依据“真锂研究”的统计,国际龙头公司的加工线自动化率约85%,国内的一线公司自动化率不到60%,二三线公司更低均匀不足30%;国际制造合格率90%,而国内仅为70%-80%。动力锂电池智能制造是基于大数据平台的互联互通互操作系统,达到“工业4.0”水平。提升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水平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依然要公司和政府继续的大力投入。
5、重视战略布局
一是向上游布局关键锂钴矿资源和关键材料,由于矿产资源分布的地域性特点,国际化的战略性资源绑定是动力锂电池公司的重点方向。二是向下游与整车公司深度合作,充足了解配套电池的需求和要求,提高产量利用率和提升电池产品的技术水平。三是重视并尽早规划动力锂电池梯次利用及回收的环节,打造电池产业链的闭环生态系统,也是动力锂电池公司帮助保护国家资源安全及环境安全的责任。
上一篇:电池需求扩大哪种电池能抢占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