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952次 | 2018年09月26日
颗粒表面形貌的变化对动力电池NMC532材料衰降的影响
随着动力电池市场的迅速扩大,锂电行业对三元材料的市场需求也在迅速增加,目前国内厂家应用比较成熟的为NMC111材料。但是对于NMC材料来说,其比容量与Ni含量有着密切的关系,NMC111材料于LiCoO2相比在容量上并没有明显的优势,因此随着锂离子电池对能量密度要求的提升,传统的NMC111材料已经无法满足锂离子电池的需求。
为了进一步的提高NMC材料的比容量,人们将Ni的含量提升,目前较为成熟的有NMC532和NMC622材料,但是随着Ni含量的进一步提升又带来了NMC不稳定、循环性能差和过渡金属元素溶解等一系列的问题。
研究发现,充放电倍率对NMC材料的结构稳定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大电流放电的时候,由于表面层的Li更加容易脱嵌,而位于颗粒的核心的Li由于需要从内部扩散到颗粒的表面,因此反应相对较慢,这就导致了颗粒的表面层的Li脱嵌程度更高,而内部的脱嵌程度较低。而较高的Li脱嵌程度导致了正极活性物质层间的过渡金属元素发生相互作用,导致层间距扩大,从而在颗粒表面与核心之间产生应力,导致NMC颗粒破碎。
同时由于Li的缺失,还会导致NMC颗粒的表面结构由层状结构向岩盐结构和非有序尖晶石结构转变,这些结构转变会导致材料的晶格参数改变,最终导致在材料的表面形成裂纹。同时上述过程还加速了NMC颗粒表面的过渡金属元素的溶解,造成NMC材料的结构稳定性下降。
同时大电流工作时,由于材料的存在着局部的不均衡现象,因此导致了颗粒局部发生过充现象,使得这部分颗粒的电势过高,导致电解液在颗粒的表面发生氧化分解,在NMC颗粒的表面形成正极的固体电解质界面膜,这种正极界面膜的增长速度要远快于负极的界面膜,因此正极界面膜也成了电池内阻增加的主要贡献者。
从上述的研究可以看到NMC的循环性能和其颗粒表面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德国明斯特大学的M.Borner利用18650电池对NMC532材料在循环过程中,材料颗粒的表面形貌的变化进行了研究。
研究发现:1、材料颗粒的破碎是伴随着相变和过渡金属元素溶解同时发生的。2、大电流密度会导致电极表面的活性物质颗粒发生严重的破碎。3、高的截至电压虽然能够提高材料的容量,但也加速了材料的衰降速度。4、大电流密度会导致NMC532材料的热稳定性降低。
研究发现,颗粒的表面破碎和正极电解质界面形成是造成NMC532材料衰降的主要机理。其中NMC颗粒表面的破碎主要是由于电极组成的不均匀,造成了电流密度和充电状态SOC的不均匀,造成局部过充,导致局部的Li过度脱嵌,引起NMC532材料的层间距扩大和形成新的岩盐、非有序尖晶石相,从而产生机械应力,导致颗粒的表面破碎,而这一现象随着充放电的倍率增大而变的更加严重。
同时,在较大的充电倍率下,电池表面会产生大量的高度Li脱嵌的区域,从而导致材料的热稳定降低。而在较高的截止电压下,电解液的分解也变的更加严重,导致正极电解质界面膜增厚,引起电池阻抗增加。
这一研究,为NMC532材料的生产和使用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材料的均匀性和表面结构的稳定性,对NMC532材料的循环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表面包覆,梯度掺杂的材料可以有效的改善NMC532材料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
对于使用来说,放电倍率对材料的寿命和热稳定性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改善NMC532材料的循环性能,需要尽可能的降低NMC532材料的电流密度,以减少其电极表面电流密度和SOC状态的不均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