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1639次 | 2018年10月08日
湖州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逐步完善,谋求市场化可持续发展
目前,湖州锂离子动力电池企业已经达到十几家,产业竞争力初步形成,对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撑作用逐渐显现,已形成正负极、隔膜、电解液等关键原材料以及单体制造、系统集成、BMS等完整的产业链,永兴特钢还收购了江西一处锂矿,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
绿水青山、郁郁葱葱。在对湖州市电池产业发展的探访过程中,最先感受到的是这里宜人的绿色发展环境。而身处其中的电池企业,也都在积极践行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尤其是,面对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由于补贴政策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这里的电池企业纷纷将目光聚焦2年后补贴退出后完全市场化运行的市场,蓄力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这种远见离不开湖州当地电池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环境和当地政府的支持。“背靠绿水青山,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电池产业。”正如一位湖州电池企业负责人所言,在这片绿水青山中,电池产业正在悄然打造着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力。
湖州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逐步完善
“新能源汽车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新兴战略行业,湖州也把这一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并积极为企业、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湖州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汽车报》采访时介绍。目前,湖州市新能源汽车已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吉利、万向、均胜、拓普等龙头企业正在积极围绕“三化”趋势培育核心竞争力。借助新能源汽车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本地企业在电池行业积累的技术和市场基础,湖州把动力电池作为重点产业大力发展。
据了解,目前,湖州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正在逐步完善,已涵盖整车制造、动力电池全产业链制造、电机、轻量化材料等关键零部件制造领域。湖州各县区都有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其中,吴兴区、湖州开发区和长兴县在产业布局上更为完善,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长兴县画溪街道、湖州开发区分别被浙江省列入新能源小镇和智能电动汽车小镇培育,湖州市被列入浙江省五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基地之一。
充电温度:0~45℃
-放电温度:-40~+55℃
-40℃最大放电倍率:1C
-40℃ 0.5放电容量保持率≥70%
目前,湖州市落地新能源整车项目6个,其中普朗特纯电动物流车和恩驰纯电动客车已通过工信部《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公告准入,普朗特已有两款车型发布,规模化制造基地拟启动建设;恩驰首辆纯电动大巴正式下线;吉利集团总投资326亿元年产30万辆新能源汽车、60万台变速器项目已正式签约;游侠超级汽车项目已开始动工建设。中车城市交通有限公司投资的120亿元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基地、中山西易智电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22.6亿元氢燃料电池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化项目已落户德清县。
动力电池支撑力明显
“动力电池产业是我市新能源产业最重要的支撑点。”上述负责人表示,湖州的电池产业发展较早,积累了一定产业基础,超威、天能两家企业在铅酸电池市场的占有率高达70%,近年来又逐步拓展至动力电池领域,表现出一定的竞争力。同时,湖州新能源汽车产业较好的发展态势也吸引了新的动力电池企业在这里布局,如微宏动力,也把总部设立在湖州。
目前,湖州锂离子动力电池企业已经达到十几家,产业竞争力初步形成,对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撑作用逐渐显现,已形成正负极、隔膜、电解液等关键原材料以及单体制造、系统集成、BMS等完整的产业链,永兴特钢还收购了江西一处锂矿,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当前,动力电池领域技术也在不断变化,今年,三元和磷酸铁锂成为主流。湖州相关企业在技术路线上,涵盖了三元、磷酸铁锂、钛酸锂等多个方向,紧跟行业发展大势的同时,也储备了未来技术实力。微宏、天能、超威、天丰等4家企业进入《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目录,全市锂电池现有产能6GWh/年,2017年实际配套约2.75GWh,约占全国总配套量的8%。在建项目有微宏三期、遨优、金冠鸿图等,全部达产后产能将达到50GWh/年。动力电池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在打开当地产业发展新局面的同时也为当地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了支撑。
当前,我国动力电池行业正面临激烈竞争,产业集中度不断加强,中小企业面临较大的生存困难。为了更好培育产业发展,湖州除在政策上给予转型升级更大支持外,也正在积极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据了解,湖州已拥有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企业研究院9家;拥有院士专家工作站13个,高层次人才队伍中拥有“两院”院士13位;引进了国家专家9名,省专家17名,“南太湖精英计划”领军型创业团队16个,领军型创新团队3个,创新领军人才8名。人才的储备为企业、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微宏动力在快充技术、快充电池循环寿命、电池安全性等方面已经达到了世界顶级水平。目前电池单体能量密度比已成功突破270瓦时/公斤,电池循环达到与整车同寿命,在国内发布首款“不燃烧电池”。此外,湖州市各企业在多元复合材料、石墨烯材料、新型锂盐材料等技术领域也取得了重大成果,中山集团的氢燃料电池已成功应用于特种领域,新体系电池布局开始起步。
上一篇:补锂产业正在崛起
下一篇:锌氧空气电池能否改变发电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