钜大LARGE | 点击量:558次 | 2021年11月17日
第五批动力锂电池目录是否依旧“大锅饭”?
从六月份第四批动力锂离子电池规范目录公布开始,我国新能源汽车电池行业就再也没能恢复此前的平静。
时至八月底,距离相关部委给部分新能源车企开出的时间大限——七月一日前解决所用电池非目录公司产品的问题——已经过去了近2个月,“网开一面”的沉默和即将公布的第五批《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公司目录,带来的是更多的猜测和不安。
按照此前两个月左右的周期,第五批电池目录预计会在九月初对外公布,参与申报的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透露,申报工作已经按照要求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具体申报截止日期工信部还没有具体通知,按以往惯例,目录公示会在截止申报后两周左右对外公布。
即将到来的第五批目录,是否依然会像第四批目录相同有超30家公司入围?作为国内公司最大挑战的韩系公司是否会进入此次名单?规范目录是否会真的变成强制目录,并与新能源汽车准入制度形成联动?是否会和退出机制一块出台?这些都成为第五批动力锂离子电池规范目录的关注点。
针对此,高工锂电网对国内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和车企做了集中调研,结合调研内容,对第五批动力锂离子电池规范目录做了前瞻预测和研判分析。
充电温度:0~45℃
-放电温度:-40~+55℃
-40℃最大放电倍率:1C
-40℃ 0.5放电容量保持率≥70%
第五批目录是否依旧“大锅饭”?
六月二十日,工信部对符合《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的第四批公司进行公示。共有31家单体电池公司和1家系统集成公司进入此次目录。
相有关前三批目录的不超过10家公司,第四批目录一下涌进了32家公司,也因此被业内人士戏称为“大锅饭时代”,通过梳理入围名单发现,既有业内颇具影响力的公司,也有少有耳闻的陌生面孔。
有关第四批目录入围公司激增,知情人士向高工锂电网透露,前三批申报时政策层面只是将此作为一个非强制性的目录,并没有提出要与新能源汽车补贴挂钩,因此并没有引起大部分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的足够重视,直到第四批目录申报前夕,才传出要作为强制性目录,因此,出现了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集中申报的情形。
有关第五批目录是否会延续第四批的超30家公司的情形,不少业内人士都认为,公司数量应该不会低于30家,个中原因在于,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都意识到规范目录将会成为行业的准入门槛,而政策层面显然也在将此作为新能源汽车补贴的重要考量指标。
这就意味着,只有进入目录的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才有可能进入车企的供应商选择范围内。
“进入目录目前已经成为我们公司摆在第一位的头等大事。”国内一家从数码转型进入动力的公司负责人表示。根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统计,国内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目前数量超过150家以上,加上打算从数码电池转型、从铅酸电池转型以及从其他领域进入动力锂离子电池领域的公司,未来几批参与目录申报的公司都将呈现第四批申报时的蜂拥而上的局面。
韩系公司是否会进入目录?
韩系公司能否进入目录,这个在上一批目录申报时就已经成为焦点,在败走第四批目录之后,第五批名单又成为关注热点。
此前,据媒体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国内60%左右的大型乘用车公司都选择了三星SDI和LG化学两家公司作为供应商。
然而,从2015年十一月公布的第一批目录开始,直到2016年六月份公布的第四批目录,三星、LG等韩系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始终未出现过,由于这个原因,目前上述电池项目已陷入停摆状态。
根据2015年三月公布的《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及后续文件,外资公司可以申请进入目录,只要满足相关的公司要求、生产条件、技术能力、产品要求及售后服务要求即可,其中并无“开工时间满一年”等时间要求,具体申请流程与国内公司相同。韩系公司迟迟未能进入目录,各方都心知肚明是国家有意保护本土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
那么,选择韩系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国内新能源整车公司是否仍要对韩系动力锂离子电池进入目录抱有希望呢?不少研究机构都认为不能。虽然不至于达到有些人士预测的“韩系电池或将告别我国市场”的地步,但韩系电池想要在今年进入目录仍是不太可能的。
这其实也就意味着,无论是从产业保护角度,还是包括政治因素在内的综合考量,本土电池公司都将继续享受政府福利。
退出机制是否会出台?
“已经进入规范目录的公司,你们要小心了,进了目录绝不代表你们进了‘保险箱’。我们将讨论制定目录的进入与退出机制,并通过市场应用端的抽样检查来综合评估。”
在七月举办的一个新能源汽车论坛上,北方车辆监督检验鉴定试验所(201所)主任、《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评审专家王子冬公开表态。
王子冬指出,适度放缓电动汽车上升速度,保上升,保安全,希望通过规模化的生产和应用,护送电动汽车走上健康的发展之路,一直是主管部门发展电动汽车的核心思想。但介于过度投资及市场推广,电动汽车领域正在走一条“用一定量的市场应用来暴露问题”的老旧路。
事实上,动力锂离子电池行业存在高端产量不足的现状。尽管国内市场的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为数众多,但真正能够满足下游公司技术要求、能进入主流车企供应链的供应商却并不多。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动力锂离子电池规范目录的退出机制很有必要,这种机制的设置有利于公司保持危机感和创新动力。通过动态竞争的方式鼓励公司真金白银的进行研发投入,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动力锂离子电池产品。
“假如说电池目录是目录公司的保护伞,让他们避开了外资公司的冲击和国内的恶性竞争,那么目录退出机制则是悬在它们头顶上的铡刀,让它们时刻保持警醒,必须不断研发创新才能不被铡首出局。”
GGII认为,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不仅可以保持整个行业的“生态平衡”,让那些不创新、进步慢的公司退出,鼓励发展更好的公司进入;而且可以出现巨大的警示用途,增强相关公司的忧患意识,促使公司持续科技创新、转型升级,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北汽新能源一位负责人向高工锂电网表示,动力锂离子电池的目录退出机制要成为衡量公司发展的“动态尺子”,千万不能再重复当年传统汽车目录管理的错误。
真的会跟新能源汽车准动?
今年五月,工信部公布《新能源汽车生产公司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修订版――征求意见稿)》,规则明确指出:新能源汽车所装用的汽车动力蓄电池(包括超级电容器)单体和系统生产公司均应满足《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的要求。
更早之前的是四月底,工信部公布“有关符合《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公司申报工作的补充通知”以及动力锂离子电池新国标后,江淮等新能源主流车企就已经接到工信部的通知,要求在两个月内按照标准对所使用的电池进行升级。
新能源车企还接到消息,在六月三十日会有一个正式的文件下发,届时《动力锂离子电池规范条件》将由推荐标准变成强制标准,也将成为新能源汽车能否获得国家补贴的第一道门槛。
也正是这样的传闻引发了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申报目录的急迫感,也导致了不少车企开始打算切换掉没有入目录的动力锂离子电池供应商。
如今三个月过去了,工信部仍然没有明确发文,但这也没有让车企有丝毫放松,“虽然没有公布,但整车公司都在按要求做调整。”
风向在八月中旬开始转向,八月十六日,工信部公开征求对《新能源汽车生产公司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的意见。该意见是对五月规则的升级,从规则到规定的文件名称升级,体现政策的约束力大幅提升。
在八月的规定修订稿中,并没有提到与动力锂离子电池规范目录联动,有业内人士猜测,此举可能意味着政策层面放松了此前有关目录强制化的打算。
不少车企和动力锂离子电池公司的一致观点是,政策层面其实不应该将将规范目录设置为强制目录,这并不利于行业的发展,相反,监管层只要在一些具体的产品参数及指标上设立一些参考标准,具体的选择权应该交给车企和终端消费者。
GGII的判断指出,尽管八月公布的规定修订稿没有将“新能源汽车公司及产品准入”和《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挂钩,但是从“新能源汽车公司及产品准入”到“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补贴车型)”,这其中可能还有相关的审查标准。动力锂离子电池目录作为管理部门衡量电池公司实力和产品性能的一个标准,可能会在后续的规定中有所体现。
原标题:第五批动力锂离子电池规范目录4大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