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获悉,该院唐永炳研究员及其研究团队首创的新型高能量密度铝—石墨双离子电池技术最新成果在国际能源材料顶级期刊《先进能源材料》上发表。
近日,来自全球22个国家的400多名代表齐聚上海,参加2018年度纳米增强材料行业峰会(NAUM)。高管、研究人员和专家们,分享了他们关于单壁碳纳米管(用来提高材料性能)在各种市场应用方面的经验,包括锂离子电池和能量储存。
据外媒报道,荷兰科技公司里吉斯(RGS)推出E-magy纳米多孔硅,据说该材料可以显著提高锂离子的吸收率,并能够解决电池充电循环中发生的膨胀情况。
中科电气(300035)9月29日公告,拟非公开发行股票募资不超过5.33亿元,1.5万吨负极材料及1万吨石墨化加工建设项目将由全资子公司贵州格瑞特新材料有限公司(下称“格瑞特”)实施完成,项目总投资3.78亿元,投入方式为以增资方式投入,实施地点为贵州省铜仁市大龙经济开发区北部工业园。
被寄予厚望的硅碳负极在规模化应用中似乎遇到了阻滞。据可靠信源显示,第三季度以来,国内电池企业对于硅碳负极材料的采购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硅碳在动力领域的批量应用或将进入缓冲期。
近日,德尔未来发布2017半年度报,1-6月企业实现营收6.7亿元,同比增长43.19%;净利润1.04亿元,同比增长11.49%。其中石墨烯相关业务营收645.57万元。业绩变动主因为家居行业收入增长较快及并入了新能源新材料类企业收入。
日前,科达洁能(600499)发布2017上半年度业绩报,数据显示,1—6月企业实现营收25.03亿元,同比增长13.44%;净利润2.78亿元,同比增长3.22%。其中,锂电材料(主要为负极材料)业务营收5287.12万元,同比增长190.94%。
杉杉股份8月16日公告称,为满足负极材料业务发展需要,降低生产成本,控股子公司宁波杉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宁波杉杉”)拟与包头市政府签署投资合作协议,将斥资约38亿元在包头投资建设年产1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一体化基地项目,构筑从原材料到成品的一体化格局。
CadenzaInnovation和SyrahResources签署了长期的研究开发协议,将进一步提升锂离子电池中的石墨负极技术。值得一提的是,7月19日Cadenza刚刚获得了由GoldenSeeds领投的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
中科电气(300035)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湖南中科星城石墨有限公司(下称“中科星城”,原星城石墨)于2017年7月25日与加拿大NMG公司(NOUVEAU-MONDEGRAPHITEINC.,以下简称“NMG”)就合作开发日益增长的北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市场通过电子邮件传签了《合作意向书》(LetterofIntent)。至此,意向书正式生效。
“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在细分市场领域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这是深圳市斯诺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斯诺)董事长鲍海友长期以来坚持的观点,也是深圳斯诺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持的发展策略。
据数据显示,2016全年国内负极材料产量11.83万吨,同比增长62.5%。从竞争格局来看,贝特瑞、上海杉杉、江西紫宸仍占据前三位置,三者产量占比超过55%。
项目总投资60亿元,规划分三期建设。首期于2017年至2018年上半年完成投资额20亿元,完成首期工程建设7万平方米,建设动力电池与通讯手机生产线,形成年产手机750万台、电池900万只与动力电池550万组的产能,投产达效后,可实现年产值50亿元,年可创税收1.5亿元;
锂离子电池是最常用的储能装置,由于具有便于携带、环境友好和高能量密度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以及电动车中。最常用的负极材料是石墨,其层间的范德华力确保该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稳定性以及循环使用寿命。
拥有先进锂离子电池技术的开发商Enevate公司,宣布已经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款硅主导的锂离子电池,应用于智能手机和其他消费类,并且已经通过了全球安全和质量认证(包括UN38.3,UL1642,UL2054,CTIA/IEEE1725,IEC62133和IEC61950),这些国际机构的规范认证是保护消费者确保电池的安全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