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辉表示,铝塑膜鼓胀、分层、腐蚀、外观不良等表现形式是影响软包电池安全性的重要因素。当前,铝塑膜干法工艺虽然冲深性能好,工艺简单,成本低,但存在耐电解液和抗水性较弱的劣势;而热法工艺虽然耐电解液和抗水性好,但又存在冲深性能差的缺点。
如今,在北美、日本和欧洲,燃料电池发电正以急起直追的势头快步进入工业化规模应用的阶段,将成为21世纪继火电、水电、核电后的第4代发电方式。燃料电池技术在国外的迅猛发展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现在它已是能源、电力行业不得不正视的课题。
PNNL宣称其研发的新型电解液可使电池的使用寿命翻7倍,续航里程提升2-3倍,这性能已经超出了常规电解液的范畴,就是不知道与之匹配的正极材料性能能否跟上其脚步。
随着多元材料中Ni%含量的提高,材料比容量提高的同时,带了较多的技术难题:循环性能尤其是高温循环性能问题、倍率问题、安全性问题、碱性杂质含量及由此导致的吸水性强(水分偏高)问题。
NCA材料的一些性能指标虽然表现优秀,但是其规模化的商业化道路漫长而曲折,NCA锂离子电池要实现大规模的工业化应用,还面临诸多的技术挑战。
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普及进一步拉动了新电池技术的需求。如今巨头纷纷抢购钴材料,锂电池的需求还在持续增长,所以未来的二三十年内,锂电池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近日,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杨全红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硫模板法”,他们通过对高体积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设计,最终完成石墨烯对活性颗粒包裹的“量体裁衣”,使锂离子电池变得“更小”成为可能。
不得不承认,近百年来,人类充分利用了自然界的慷慨馈赠——化石能源,也正是化石能源用超凡脱俗的能量密度点燃了从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的燎原之火。以石油工业为依托的燃油车出色地解决了续航里程、综合性能、燃料加注、基础设施等实际问题,在技术日臻成熟、成本逐步降低的同时也形成了强大的路径锁定。
日本物质材料研究机构(NIMS)日前公布,他们的一个研究小组成功合成了氧化锰纳米片和石墨烯交替重叠的材料,而这种新型负极材料可提高电池容量两倍以上。
在政策和市场双驱动下,动力电池必然向着高能量密度、高循环性能、高安全性能等方向发展,这就需要研究机构和企业在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方面做出改进。
一点点盐就可以增加电池性能?听起来像是个天方夜谭,但这是伦敦玛丽王后大学、剑桥大学与马克斯普朗克固体物理和材料研究所共同研究成果,只要在超分子海绵加入盐并加以碳化,就可以打造 3D 多层碳结构,可用于电池电极并提升电容。
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牵头申报的高比能固态锂电池技术项目入围科技部2018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将获得中央财政2363万元支持。